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是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合作提供范式。它的出现重新定位了政府和市场在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方面的角色,也为公共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路——一些传统上由政府组织生产、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如果由私营部门进行生产、提供,其质量与供给效率将会比前者更具优势。PPP与公立医院的结合,也可称为公立医院公私合作改革,是在复杂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创新性医院改革模式。在大多数实行以公立医院制度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核心制度的国家,都存在着公立医院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缺少竞争和疏于革新的问题,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疗费用的连年上涨和民众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一方面,医疗费用的上涨让政府财政不堪重负,政府投入不能有效满足医院运营发展的资金需求,不少民众对医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充满抱怨;另一方面,随着新公共管理的发展,政府开始意识到向私营部门购买公共产品或服务,进行由“办”到“管”的职能转变,是促进公共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PPP不仅可以拓宽公立医院的融资途径,降低医院的建设与运营成本,还可以提高医院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PPP的引入对深化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有关理论内涵为立足点,分析并介绍了国外公立医院进行PPP改革的部分实务案例,进而对我国公立医院运营引入PPP的可行性做出探讨,认为在当今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PPP可以成为公立医院深化改革的备选路径。接着研究了部分我国国内已经开展的公立医院PPP实践项目,并对这些项目的合作内容和初步改革成效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梳理出国内公立医院引入PPP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现阶段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契机,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推进公立医院PPP的规范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