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对目标文本的影响——积极话语分析视角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raid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话语分析是J.R.Martin于1999年在一次批评话语分析研讨会上提出的全新话题,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和争论。积极话语分析并非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挑战和反对,而是针对其不足之处而提出的。不同于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社会问题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消极做法,积极话语分析则侧重于以建设的态度,消除社会不良现象,并认为语言学家有责任为创建美好的社会服务。积极话语分析主要以评价理论作为其理论分析工具。   在翻译研究的历史上,译者的主体地位长期被忽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研究者们才开始重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地位。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在翻译中势必会发挥译者主体性以期实现一定的翻译目的。在翻译中,同一原文有多种不同译本出现的现象很常见。本文则侧重于探讨文本中评价意义是如何实现的。在此基础上,尤其是当原文出现积极的评价意义时,译者又是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评价意义。而不同的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也会发挥其译者主体性,导致同一原文出现不同译文。本文通过《爱玛》四个中译本的分析发现,不同译者对原文中同一评价资源,做出了不同处理。而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既有可能是为了实现修辞效果,也有可能是使译文更符合译语习惯。   本研究论证了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发挥对译文的影响,同时,希望在此研究基础上为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
其他文献
写作已被广泛认为是二语学习与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二语写作的主要评测要素可分为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在写作评价中,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指标不仅能够衡量二语写
教师信念对于理解教师实践至关重要,关于教师信念与实践二者的关系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在中国环境下针对新手英语教师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研究一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