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课题开展的背景知识,包括甜味理论和甜味受体的研究状况,马槟榔“甜水效应”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对山柑属(Capparis)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第三部分对马槟榔Capparis masaikai)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第四部分对本论文的工作进行讨论和总结。马槟榔(C.masaikai)是我国的传统药用植物,也是非常珍贵的含天然甜蛋白(mabinlin)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了深入研究其“甜水效应”现象,我们从植物化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期望阐明其中的小分子化合物是否对其甜味机理起到作用。从马槟榔(C. masaikai)的果实中共分离得到24个单体化合物,化合物类型包括生物碱、环肽、木脂素、大环内酯、甾醇等,其中包括1个新的吲哚生物碱。这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ethyl2-methylsulfinyl-6-methoxy-3-indolecarbonate (1*)、indole-3-carboxaldehyde (2)、cyclic(L-isoleucyl-L-leucyl-L-leucyl-i-leucyl-L-leucyl)(3)、cyclic(L-isoleucyl-L-isoleucyl-L-leucyl-L-leucyl-L-leucyl)(4)、hedyotisol A(5)、hedyotisol B (6)、hedyotol C (7)、medioresinol (8)、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O-4’-sinapyl ethe(9)、evofolin B (10)、(3β,5α,8α,22E)-5,8-diepoxy-ergosta-6,22-dien-3-ol (11)、5,8-epidioxy-(3β,5α,8α,22E)-ergosta-6,9(11),22-trien-3-ol (12)、5a,6a-epoxy-3β-hydroxyergosta-22-ene-7-one (13)、β-sitosterol (14)、betulin (15)、 ozoroalide (16)、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pentyl propyl ester (17)、coniferyl aldehyde (18)、3-hydroxy-5-(p-hydroxyphenyl) pentanoic acid (19)、 β-hydroxypropiova-nillone (20)、uridine5’-monophosphate (21)、oxazolidine-2-thione (22)、scopoletin (23)和isovanillic acid (24)。分离得到的24个化合物为马槟榔的“甜水效应”研究提供了化学成分研究依据,同时,为马槟榔种仁的分离提供了分离技巧和经验。此外,马槟榔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为后面马槟榔化学成分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