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倦怠最初指工作中,个体面对长期的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而体验到的负性症状,如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降低等。在过去几十年中,对于倦怠的研究多集中于工作倦怠领域,特别是针对那些服务性行业的从业者。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学生在求学期间,也会产生倦怠感,从而开始了学习倦怠的研究。而在我国,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刚刚开始,特别是关于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研究中学生的学习倦怠,不仅有利于充实倦怠的理论研究,还有利于了解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发展特点及对其有影响的因素,为缓解、预防学习倦怠、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实证研究基础。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研制工具——实际测量——发展特点及相关研究”的研究思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以调查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发展特点;探索了中学生的自尊、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学业压力、过重的学习负担而产生情绪上、生理上的耗竭,对教师、同伴、学习环境等产生疏离感和疏离行为,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包括低效能感、耗竭、疏离3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中学生存在学习倦怠感。总体上,中学生学习倦怠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学习成绩的差异。高中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存在显著的文理科差异。(3)不同自尊水平的中学生在学习倦怠总体及其各因子之间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即自尊水平越高的被试学习倦怠感越低,自尊水平越低的被试学习倦怠感越高。(4)不同水平应对方式的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感存在显著的差异。高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解决问题、求助)的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感显著低于低成熟型应对方式的中学生:高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感显著高于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的中学生。(5)中学生的学习倦怠、自尊、应对方式之间显著相关。自尊在各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间起着中介作用。自尊水平越高的被试,越倾向于采用成熟型应对方式,其学习倦怠感水平越低:而自尊水平越低的被试,越倾向于采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其学习倦怠感水平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