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作品的生态意蕴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p_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迅速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全球性生态危机也日趋严重。随着生态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川端康成文学作品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本文采取生态批评的研究方法,借鉴环境美学、生态女性主义、地方意识等理论分析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生态意蕴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分为四章。导论:介绍了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本论题的由来,并指出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指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自然审美。本章分别从“‘感觉至上’的自然审美原则”和“川端特色的‘描述美学’”两方面论述。第一节“感觉至上”指出川端康成通过感觉体验实现自然审美参与,感觉是沟通人和自然的桥梁。第二节“描述美学”阐释了川端康成用“纪行性”文章记录独特的自然环境体验,激发读者的审美体验和“在场感”,用“镜”来捕捉瞬间的感觉,为读者构造了人与自然交融的理想世界,实现人类的自我建构。第二章指出川端康成对女性和自然的认同,分别从“森林作为慰藉之地”和“女性与自然本源同构”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一节“作为慰藉之地的森林”认为川端康成的自然符号是森林,回归森林就是回归人类精神家园。第二节“女性与自然本源同构”分析了川端康成将女性和自然作为文学创作的两大要素,女性散发自然的活力,自然是孕育万物的母亲,女性与自然救赎人类灵魂。第三章阐述川端康成作品生态意蕴的社会文化语境。包括“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吞噬”和“‘地方’的丧失”三部分。第一节“战争对人性的扭曲”指出川端康成通过描写日本人“无根”“失根”状态来痛斥战争对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摧残。第二节“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吞噬”指出川端康成批判人类和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第三节“‘地方’的丧失”指出川端康成的精神故乡京都正遭受工业文明的吞噬,回家权力的丧失让川端康成用强烈的“地方关怀”意识思考着人类的生存和地方的未来。第四章梳理了川端康成作品中生态意蕴的形成原因,包括“日本传统美学‘物哀’‘风雅’的传承”、“佛禅‘梵人合一’思想的洗礼”和“西方现代文学‘反异化’的浸润”三小节。第一节“日本传统美学‘物哀’‘风雅’的传承”分析了川端康成继承物哀、风雅等人与自然风物同形同构交互感应的审美方式。第二节“佛禅‘梵人合一’思想的洗礼”论述了川端康成秉持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梵人合一”的境界。第三节“西方现代文学‘反异化’的浸润”指出川端康成创造了许多生活在“精神边缘”的多余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川端康成对人性和精神生态的关怀。结语指出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生态意蕴的现实意义,通过重读川端康成文学作品反观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为当代文学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启示。
其他文献
通过对翼轴冷镦工艺进行分析,介绍了剪切和冷镦连续模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并给出了凹模的设计方法,保证了该零件冷镦成形的顺利进行。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ld head
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是生活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两位作家。法籍捷裔作家米兰·昆德拉1929年生于捷克,而王小波则于1952年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97年因病故去。如果说
《麽经布洛陀》是一项重要的口头文化遗产,它纪录了壮族麽教仪式、经文、教义,反映了壮族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符号是民族文化
期刊
新出版的《艺术派》杂志,封面是一位艺术家的照片,胸像,情态搞怪,相貌有点眼熟,细看是郭润文。这张抓拍的照片很打眼,但内涵上一点也不像郭润文。为什么不像?不典型。有一年
期刊
作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晚生代”作家,东西是当时文学潮流中的中流砥柱。东西的小说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表达了他对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变迁的理性思考、
期刊
期刊
马克·吐温是世界文学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的杰作,被海明威称赞为“所有当代美国文学之起源。”这本书也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六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