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中的隐喻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对于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来说,理解和翻译好英语中的隐喻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希望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有所借鉴和发挥。本文以Sperber和Wilson(1986a,1995)的关联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从语用认知角度寻求对隐喻理解和翻译的有效手段,试图在此领域能够有所拓展和创新。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交流时,总是要寻求话语的最大关联性,以及相应的最佳的关联角度,以最经济的原则获取唯一的、最终的意义诠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在Gutt(2000)的相关翻译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对促进翻译研究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他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主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的依据就是关联性。在本文中,作者尝试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并根据关联理论对于隐喻理解的阐述分析,将英语隐喻的翻译划分为四种情况,即直译法,替代法,引申法及不译法(即保留原隐喻)。认识事物的关键是要掌握它的工作机制。关于隐喻现象,自古以来就有诸多不同的学术见解。在亚里士多德奠定了隐喻在修辞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后,千百年来,并无太多的创新性。但从过去的25年以来,语言学界却掀起了隐喻的研究狂潮。引人注目的有Lakoff和Johnson(1980)的强势隐喻观(他们认为隐喻是语言中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构成和和生成动力)以及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隐喻现象的独到诠释(他们特别强调了隐喻的独特机制和强大生命力)。本文基本认同关联理论从语用认知角度对于隐喻的诠释。作者认为:隐喻主要是指一种以心理联想为基础,以此代彼或以此喻彼的语言表现手段。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隐喻性语言更是隐喻性思维的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本体思维方式。换言之,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一种基础,所以它是最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之一。从理论到实践,本文选择隐喻的翻译教学。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从步骤来讲,首先是隐喻的理解与辨识。其次,是译者对隐喻意义的推断。最后,具体的翻译手段。解析辫识出原来语言中的隐喻是一次逆向喻化,而翻译中将一种语言变为另一种语言则是译者主动进行的另一次喻化。根据不同隐喻的特点,本文提出了较有创新意义的四种翻译手段,即直译法,替代法,引申法及不译法(即保留原隐喻)。特别要指出的是,关联理论非常重视隐喻的表面意义、内涵意义及情感意义的相关性。在翻译隐喻时,关联理论提醒我们注意为什么可以直接表达的意思却要用婉转的隐喻手段。本文引用分析了大量实例来说明各种翻译法的适用性。比如,关联理论倡议在翻译中适当留白,或者叫做简约译法,正好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种减法反而达到了原文所追求的那种意境和色彩丰富度。总之,要翻译好英语中的隐喻还需要百科知识的积累和经常的实践,结合语境,熟练掌握翻译的各种技巧。隐喻的翻译不仅检测了英语的理解水平,也锻炼了译者的认知思维,从教书育人角度来看,是有相当的积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