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雪豹生境保护的青海祁连山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研究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yan182320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祁连山是中国境内主要的山系之一,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草地、冰川和湿地资源,被划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又是黄河水域关键的源头,因此是中国西部地区保证生态安全的命脉。近年来,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雪豹种群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威胁。立足于关键物种的生境保护探究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为山区景观格局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开辟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新思路,也为已建成保护区的更新规划提供一份意义重大的案例指导。
  本研究基于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综合分析区域内优势斑块要素与存在的景观问题,并基于野外实地调查获得的136个雪豹分布点和筛选得到的8个环境变量数据进行雪豹生境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雪豹生境类型划分保护优先区,进一步分析区域内8个雪豹栖息地间的景观连通性,综合雪豹生境适宜性等级、优先区排序以及连通性状况识别出研究区重要保护区域及优化区域,具体根据5个优化分区的不同生态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基于布局优化和数量结构优化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方案,结果如下:
  1、景观指数法分析得出,草地为研究区的优势斑块要素,优势度明显、破碎化严重;荒漠景观数量大、范围广,反映出研究区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和草地退化等生态恶化趋势;森林、湿地和冰川等资源分布不均衡,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2、基于MAXENT模型得到降雨、海拔和坡度是影响雪豹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尚且有1.34×104km2的适宜生境分布在保护区外。MAXENT模型认为现有功能区下雪豹保护的优先区域为位于保护区中部及西北部区域的祁连山中段疏勒南山—托勒南山区域,另有部分最适宜区位于保护区管辖范围之外的祁连县北部的沙龙滩管护站、托勒河源管护站及瓦乎斯管护站所在区域。在雪豹生境适宜性评价基础之上,基于ZONATION模型划分保护优先区,对比现有保护区识别保护空缺区域。
  3、运用电路理论分析各栖息地间景观连通性可知,研究区西部地区G1、G2和G3栖息地之间以及东部G5、G6、G7和G8栖息地之间连通性较好,连通线路清晰且密集;中部地区是起着衔接作用的重要地理位置,连通性却极差,G3和G4栖息地之间存在大量的农牧地和公路,几乎与西部和东部的雪豹栖息地呈现“断联”状态。
  4、综合分析雪豹生境适宜性区划和景观连通性分析得出两个重点保护区分别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尕河管护站及其周边区域和研究区中部边麻管护站至南部大拉洞管护站中间区域;优化区位于祁连山地区天峻县、祁连县和门源县。
  5、以1.9×104km2的雪豹最小重要栖息地为数量结构优化目标,合理安排用地结构和数量,以实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区域A和区域B以土地荒漠化的修复和草地退化为优化方向;区域C和区域D分布着大量珍贵的森林和灌木资源,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要加大保护力度和农牧地的修复,该区的数量供给以荒漠修复的形式提供;区域E及其周边密集分布着居民点,存在很大程度的人为干扰,因此该区域的数量调整以过牧导致的草地修复为主、耕地和居民点布局为辅。
  6、经过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研究区及优势斑块要素草地的破碎度指数变化,证明土地荒漠化、沙化为研究区主要的生态恶化问题,因此荒漠斑块要素的布局和数量调整是缓解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趋势的有效方式之一。
  
其他文献
短期海上演练课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训练环节,是某医科大学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毕业生的必经科目。短期海上训练也是目前海上工作任务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重要形式包括前期准备、海上训练行动及行动结束后休整等阶段。海上演练课程作为一种应激源,对参训学生的健康,尤其是睡眠等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解决短期海上演练课程对学生健康的影响,尤其是解决海上演练课程全过程对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对有效开展海上演练课程、
学位
研究背景根据国际灾害数据库(EM-DAT,The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统计结果,1900-2016年全球气象灾害(龙卷风、雾霾、极端气温)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死亡人数波动增加。据统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发生龙卷风2000多起,产生3万余名伤员。2016年,江苏盐城龙卷风灾害导致900余人伤亡。2019年,辽宁开原龙卷风灾害导致近200人伤亡。龙卷
云南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数量2015年年底已经达到了560.4万人,所占比例约为12%,老龄化进程速度逐渐加快。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2018年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06万人,占比为18.9%。人口快速老龄化给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带来了诸多新挑战。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昆明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创新,逐步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即“三体一式一型”模式(简称“311”模式),以满
学位
优化乡村空间结构是当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乡村空间进行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的研究,是实现乡村发展空间优化实践的基础和支撑。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作为中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高山高原峡谷区之一,属于全国生态建设重点区,同时也是全国脱贫攻坚重点区。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土地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甚至恶化,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土地质量退化,影响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利于解决“三
学位
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固和乡村振兴的大发展,离不开持续有效的多元资本投入。“十三五”时期,为盘活农村沉没资源、解决农户融资难等问题,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广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政策,为扩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原生资本来源、实现资源变现做出了现实的努力。作为第一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试点区域之一的云南省,因自身边疆地缘特点、民族结构复杂、山区面积占比超九成、贫困县数量曾占全国贫困县总数十分之一以上等现
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是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生态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必须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城市土地利用必须生态安全优先,推动建立“生态友好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进行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改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可以为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以云南省16个州市为研
学位
耕地是地球各大圈层人类进行开发与物质生产活动重要的空间,充分认识耕地利用系统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协调和推动区域耕地利用系统的持续高效利用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分别确定楚雄州耕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权重法获取指标权重,采用加权求和方法计算楚雄州耕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数及楚雄州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数并分析其时间空间变化的特征,诊
土地是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要素之一,是农民生存的根,也是农户生存发展的根本与稳定器。自国家提出土地流转政策以来,土地流转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群众增收的重要法宝。探讨精准扶贫战略下的土地流转问题对于促进区域土地科学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及农户增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梳理和吸收国内外土地流转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现有理论为指导,结合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寻甸县)塘子
学位
耕地利用是土地利用的核心,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决于城镇化与耕地的成功耦合。近年来,随着城镇进程加快,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坝子优质资源减少,耕地利用随之也面临总量降低、质量下降、生态脆弱性凸显等问题。云南省是中国典型的高原山区省份,地势起伏大,耕地利用的条件复杂,对耕地的开发整治困难,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且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较突出。针对
学位
土地资源是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重要载体,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为实现云南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利用,研究云南省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探索其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提升及保护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将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作为研究目标,分别从水土资源、社会人文、经济技术、生态环境等四个层面构建符合云南省的评价体系对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历史评价及未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