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四味消瘤饮治疗裸鼠脑胶质瘤,探讨四味消瘤饮对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影响。临床应用四味消瘤饮治疗脑胶质瘤患者,通过对临床症状、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免疫系统的观察,探讨四味消瘤饮对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抗脑胶质瘤机制,评价其药物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1.实验研究(1)建立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87皮下移植瘤模型。(2)四味消瘤饮抗裸鼠脑胶质瘤疗效研究将裸鼠随机分组为生理盐水组、常规剂量四味消瘤饮组、大剂量四味消瘤饮组、TMZ组、四味消瘤饮联合TMZ组,连续灌胃28天,从灌胃前1天开始,每周测量并记录裸鼠肿瘤体积,28天后处死裸鼠,眼眶取血,剥取肿瘤组织,选取部分肿瘤组织以福尔马林固定制作石蜡切片。(3)四味消瘤饮抗裸鼠胶质瘤血管生成研究①免疫组化染色裸鼠肿瘤组织切片,Weidner法计数裸鼠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②ELISA酶联吸附法检测裸鼠血清VEGF、ES的含量,研究四味消瘤饮抗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2.临床研究(1)四味消瘤饮抗胶质瘤的疗效及药物安全性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手术治疗+放/化疗/放化疗+对症治疗)联合四味消瘤饮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常规治疗,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血常规、肝肾功能、淋巴细胞亚群。(2)四味消瘤饮抗胶质瘤血管生成研究ELISA酶联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VEGF、ES的含量,研究四味消瘤饮抗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1.实验研究结果(1)治疗第7天、14、21天常规剂量四味消瘤饮组裸鼠肿瘤体积小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常规剂量四味消瘤饮组裸鼠肿瘤体积小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2)治疗第7天、14天、21天大剂量四味消瘤饮组裸鼠肿瘤体积小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大剂量四味消瘤饮组裸鼠肿瘤体积小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3)治疗第14天、21天、28天TMZ组裸鼠肿瘤体积小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8、0.04、0.001<0.05);四味消瘤饮联合替莫唑胺组治疗第14天、21天、28天裸鼠肿瘤体积小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4、0.04、0)。(4)常规剂量组、大剂量组、四味消瘤饮联合替莫唑胺组裸鼠肿瘤组织MVD均少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3、0.009、0.003<0.05)。(5)常规剂量组、大剂量组、四味消瘤饮联合替莫唑胺组裸鼠血清VEGF含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4、0.001、0.00<0.05)。常规剂量组、大剂量组、四味消瘤饮联合替莫唑胺组裸鼠血清ES含量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 0.04、0.002、0.00<0.05)。2.临床研究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第7天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8天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5)。(3)治疗第7天试验组患者KP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治疗第28天试验组患者KP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第28天试验组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5)。(5)第7天试验组患者血清VEGF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8天试验组患者血清VEGF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5)。(6)第7天试验组患者血清ES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8天试验组患者血清ES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结论:通过本研究表明,四味消瘤饮能抑制脑胶质瘤血管生成,并能改善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四味消瘤饮抑制胶质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内皮抑素和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实现的。(1)四味消瘤饮能抑制裸鼠脑胶质瘤的肿瘤生长。(2)四味消瘤饮联合替莫唑胺抗裸鼠脑胶质瘤作用较单纯应用四味消瘤饮和替莫唑胺强,四味消瘤饮可能对替莫唑胺有增敏作用。(3)四味消瘤饮能抑制胶质瘤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内皮抑素和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实现的。(4)四味消瘤饮能提高胶质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研究中对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影响,未出现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