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母体而言,胎儿是一种异基因移植物,但母体通过在母-胎界面建立母胎之间精密的对话,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免疫微环境,允许而非排斥胎儿的存在,可以使其在宫内发育生长直至分娩。正常妊娠的维持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例如母体对异基因胎儿耐受的机理,胎盘滋养层细胞对子宫壁侵袭的生物学功能等。趋化因子是一类结构相似,小分子量(8-12kDa)的大家族,协同它们的受体共同参与了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器官发育、血管生成中的细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96740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1125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01218, 31171439); 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项目(12XD1406600); 上海领军人才项目(2013-04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母体而言,胎儿是一种异基因移植物,但母体通过在母-胎界面建立母胎之间精密的对话,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免疫微环境,允许而非排斥胎儿的存在,可以使其在宫内发育生长直至分娩。正常妊娠的维持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例如母体对异基因胎儿耐受的机理,胎盘滋养层细胞对子宫壁侵袭的生物学功能等。趋化因子是一类结构相似,小分子量(8-12kDa)的大家族,协同它们的受体共同参与了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器官发育、血管生成中的细胞迁移以及肿瘤的生长与转移。最初被认为具有白细胞招募作用,随后被发现它们还参与了细胞发育过程,例如分化和迁移。类似的过程也发生在妊娠期母-胎界面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妊娠子宫微环境是具有其特殊性的,趋化因子的表达和分泌不同于其它组织,可以选择性招募各种免疫细胞至母-胎界面,并参与正常妊娠维持。趋化因子可分为CXC、CC、C、CX3C四个亚家族。趋化因子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依据它们的配体来命名。C类趋化因子在人类中有两个高度同源的分子,XCL1和XCL2,又称为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ymphotactin),而在小鼠中只有XCL1,人类与小鼠XCL1有60%氨基酸同源。XCL1及其受体XCR1在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包括调控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介导的细胞毒性免疫反应、胸腺免疫耐受的建立以及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近期研究揭示了XCL1-XCR1在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重要作用。但XCL1和XCR1在母-胎界面的作用及机制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本课题通过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了趋化因子受体在正常早孕人工流产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蜕膜组织中CXCR3、XCR1呈高表达,CCR10、CXCR1、CXCR6呈中表达,CCR1、CCR5、CCR6、CCR7、CCR9、CX3CR1呈低表达,CCR2、CCR8、CXCR2、CXCR5几乎不表达。我们进一步检测了XCR1及其配体XCL1在早孕期与足月分娩时的表达情况,发现XCL1和XCR1在早孕期表达明显高于足月分娩时。通过动物实验及流式检测也证实了XCL1和XCR1表达在早孕期子宫明显高于晚孕期,且在子宫及脾脏中表达高于骨髓及外周血。HTR-8/Svneo细胞株作为细胞滋养层细胞,我们在此细胞上通过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研究体外XCL1-XCR1对滋养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发现XCL1可促进滋养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呈剂量依赖型。而转染抑制XCR1在滋养细胞中的表达,能抑制滋养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功能。我们随后比较了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和正常妊娠蜕膜及绒毛组织中XCL1和XCR1的表达情况,发现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蜕膜和绒毛组织中XCL1和XCR1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且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尤为明显。分别用Poly(I:C)(Polyinosinic Acid-Polycytidylic Acid,多聚次黄苷酸一胞苷酸)和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糖)刺激滋养细胞,发现Poly(I:C)刺激下XCL1其受体XCR1的表达量也增加,并且表达量与Poly(I:C)浓度具有剂量依赖性。但LPS没有此作用。通过Poly(I:C)妊娠小鼠感染模型发现子宫中DC细胞数量明显低于PBS(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同时XCR1在DC细胞中的表达也较PBS对照组低,而CD8+XCR1+细胞比例明显高于PBS对照组。此外,我们通过动物实验及流式检测发现注射重组小鼠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可导致BALB/c孕鼠胚胎流产率增加,同时在子宫、脾脏、外周血以及骨髓中CD8+T细胞比例均明显增加。母-胎界面由胎儿来源的滋养细胞、母体来源的蜕膜基质细胞和蜕膜免疫活性细胞共同组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对滋养细胞、蜕膜基质细胞和蜕膜免疫活性细胞均有调节作用。本实验首次研究了XCL1及其受体XCR1在母-胎界面的作用,探及了XCL1-XCR1配受体对滋养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调节作用,同时初步探索了它们在蜕膜免疫活性细胞中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在异基因妊娠小鼠模型上我们用重组小鼠淋巴细胞趋化因子诱导了妊娠小鼠的流产,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了解XCL1-XCR1在妊娠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百草枯(PQ)中毒诱导的不可逆的肺纤维化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肺纤维化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其靶基因micro RNA-210(miR-210)在PQ中毒致肺纤维化中对EMT的作用,及HIF-1α和miR-210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按50 mg/kg给予PQ一次性灌胃,
中日战争是一场总体战,不仅是两国军事实力的较量,也是两国经济力和社会组织力的竞争。抗战时期的中国还是一个前现代的农业国家,而战争的对手方日本则已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因而中日战争是一场实力明显失衡的战争。政治控制力、社会动员力直接影响军队的运作和战事的发展。无论是武器装备的生产,还是军需后勤的补给,都牵涉军队与政治、社会的互动。
目的: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或称腹型肥胖)是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寻找用于评估中心型肥胖的人体测量学参数及血液学指标,对于早期发现及控制这一心血管风险显得十分重要。颈围是一项可评估肥胖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但其与中心型肥胖的关系尚不明确。另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是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常用检测指标,脂质运载蛋白
目的:探究冠脉内膜剥脱(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位置对非体外冠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OPCAB)同期行CE的临床效果及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到2016年12月,2766位患者在本院行OPCAB,290名于OPCAB同期行CE。除外20名多支CE患者,分别有46,30,194名在前降支(lef
目的:探究亚低温在脑外伤后对原代大鼠神经元和大鼠损伤侧皮层神经元神经突再生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原代大鼠神经元种植在BioFlex 6孔板,随机分7组:常温假损组(SNG,n=10),低温假损组(SHG,n=10),常温损伤组(TNG,n=10),低温损伤组(THG,n=10),对照组(n=5),negative control慢病毒组(n=5),SOCS3敲低慢病毒组(n=5)。SNG组于3
骨肉瘤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瘤细胞具有形成骨质或肿瘤样类骨质能力的恶性肿瘤。在20世纪50年代,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20%。多药联用的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切除的综合治疗方案,使得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60-70%。目前的骨肉瘤外科治疗原则基本沿用了由Enneking等人于1980年制定的治疗原则,即最少达到广泛性切除。Enneking规定,广泛性切除和根治性切除的外科边界是充分的边界,切缘距离足
第一部分41个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家系的致病基因鉴定、临床特点分析与依托考昔片治疗观察目的: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PHO)是一种罕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前列腺素代谢通路基因缺陷导致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蓄积有关。本研究目的在于鉴定PHO致病基因,分析和总结PHO
背景:临床相关浓度的异氟醚暴露会损伤记忆的形成,但其中的机制一直未明。神经钙蛋白,又称磷酸酶2B,通过对底物去磷酸化,抑制学习记忆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记忆的形成。我们首先探查了异氟醚暴露对小鼠恐惧记忆形成的影响,其次观察了异氟醚暴露后海马和杏仁核中神经钙蛋白,及其下游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和Egr-1(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表达的变化,最后我们在异氟醚暴露后给小鼠腹腔注射神经钙蛋白
肝细胞是一种高度特化的极性细胞,肝细胞极性改变与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疾病密切相关。胞内蛋白的囊泡运输在肝细胞极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囊泡蛋白分选蛋白VPS33B(Vacuolar Protein Sorting protein 33B,VPS33B)是参与囊泡运输的重要分子。已有报道VPS33B基因突变会引起关节挛缩-肾功能不全-胆汁淤积(Arthrogryposis-Renal dysfuncti
背景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骨肉瘤生长迅速,具有高度侵袭性,常常在诊断时就发生了肺转移。尽管骨肉瘤的治疗在过去几十年内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骨肉瘤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是骨肉瘤患者存活率在过去几十年内始终无法显著提高的重要原因。多效生长因子(pleiotrophin,PTN)是一种神经生长因子,它参与包括细胞分化、增殖、迁移、血管生成等在内的多种人体生理过程。诸多研究证实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