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女性苦难——南京大屠杀的影片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jiny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故事片《拉贝日记》、故事片《南京!南京!》和剧情纪录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为研究对象,以女性苦难为切入点,探讨上述影片如何再现南京大屠杀、战争如何破坏人性善,以及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类史上的类似事件。   故事片《拉贝日记》通过浪漫化手段将女性从战争中心淡出,主要表现“局外人”——没有直接受害的人物角色和影片制作者——的思想。故事片《南京!南京!》通过多元再现的方式,刻画不同阶层女性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不仅有肉体的、也有精神的苦难。剧情纪录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则通过对战后南京大屠杀研究者张纯如追索历史真相的再现,反映了此类残酷事件对后世的遗害,以及深入反思、彻底清洗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文循着从局外人到亲历者,从战时到战后,从肉体屠杀到精神屠杀的轨迹,揭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影响还远远没有消失。要彻底终止这场罪恶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必须根除其影响、清算战争贩子的反人类罪行。惟其如此,才能从精神层面杜绝这类屠杀、这类战争的反复发生,从而使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使人性善得以生长、得以茁壮。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对表示处所的韩国语助词“()”与其对应的汉语表达形式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偏误分析。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引论,介绍前人的研究概况和本文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以及
学位
天人感应观念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研究的是上天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将天与人联系在一起的观念起源于原始时期的自然崇拜。到了汉代,经过董仲舒等汉儒的改造,在儒家
学位
1982年,湖北作家方方以短篇小说《“大蓬车”上》登上文坛,此后三十年,方方笔耕不辍,以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当代文学。三十年来,有关方方的评论甚多,构成了评论界的一道独特风景。本文
学位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本文希望通过梳理本雅明的闲逛者理论,借本雅明理论中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