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水高高跷是甘肃永登地区苦水街村“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中保留的一个传统社火节目,是祖辈相传的一门民间表演艺术。从元末明初开始,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明、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长期传承发展时期,它结合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龙抬头社火”进行表演。高高跷的表演是一项充满刺激的高难度、危险性较大的表演项目。苦水高高跷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至今还没有人系统的研究过,对苦水高高跷的介绍只散见于报端,没有更多的文献记载。本文以苦水高高跷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民俗学原理,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永登地区踩高高跷的苦水村作为调查对象,了解高高跷所生存的土壤。对苦水村高高跷的制作、表演服饰、表演内容以及与“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关系,高高跷的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从民俗审美的角度解读“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中高高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艺术层面的视觉感受,探寻高高跷得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的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民间艺术。本文通过对苦水高高跷的调查研究,首先关注高高跷产生发展的地域、人文环境及生态文化空间,结合当地的文史资料,清晰描述历史上永登地区的概貌,探析不同地域的民众汇集对当地地域文化的形成和丰富。从而更进一步的了解苦水高高跷传承到现在的具体社会环境。其次对高高跷进行基本描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苦水高高跷形成的渊源演变及其表演程式。重点描述“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表演内容以及与高高跷的关系,社火会是如何组织高高跷进行表演的。深度解读苦水高高跷的文化内涵与体育竞技、戏剧及宗教、娱乐价值以及苦水高高跷的现状与传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登高高跷这一民俗事项承载着当地文化与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理当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