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和目的随着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体的奥秘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科学家们对于人体的认知不断取得突破。但由于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神经科学家们对于大脑的认识还远远不足。特别的,大脑中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阻碍了分子造影剂进入大脑组织中,是分子影像中的一大难题。通过捕获生物组织本身具有或分子造影剂的某种特征,生物医学成像技术能够得到生物组织相应的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随着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体的奥秘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科学家们对于人体的认知不断取得突破。但由于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神经科学家们对于大脑的认识还远远不足。特别的,大脑中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阻碍了分子造影剂进入大脑组织中,是分子影像中的一大难题。通过捕获生物组织本身具有或分子造影剂的某种特征,生物医学成像技术能够得到生物组织相应的影像学图像,进而揭示生物体正常或异常的信息。光吸收系数和光散射系数是生物体重要的物理参数,通过对光吸收系数和光散射系数进行解析,同样可以得到组织的结构或功能信息。目前,组织的光散射系数可以通过光学相干层析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得到,而光吸收系数可以通过光声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PAI)进行获取。与OCT相比,PAI拥有更深的成像深度,在脑成像上拥有更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基于自主搭建的光声显微镜(Photoacoustic Microscopy,PAM)对PAI在小动物脑结构成像以及光声波打开BBB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方法(1)自主搭建PAM系统,并对PAM系统和OCT系统的空间分辨率、成像深度进行测量。然后利用OCT和PAM分别获取了斑马鱼大脑的光散射和光吸收信息,对斑马鱼的大脑结构进行重建。实验过程中设计并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用于固定斑马鱼并保证其生存的模型。(2)利用532nm,700nm和800nm的激光作为激发源,分别对斑马鱼大脑进行了不同波长下的成像。并对图像进行了光谱分析,以显示斑马鱼大脑中不同成分的分布。(3)对PAM系统的光源进行调整,将系统的激发波长调整为1064nm,然后测量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利用透射电镜测量纳米粒子的大小,光谱仪测量纳米粒子的光吸收,PAM系统测量纳米粒子的光声信号响应性能以及纳米粒子信号增强下系统成像深度。将纳米粒子注射进入小鼠体内,在近红外二区对小鼠脑血管进行增强成像。在激发光波长为532nm的情况下,产生的光声波将对比剂扩散到脑血管以外,验证光声波开启BBB的可行性。实验结果(1)PAM系统具有53.63μm的轴向分辨率和5.98μm的横向分辨率,OCT系统具有7.78μm的轴向分辨率和11.46μm的横向分辨率,两者的成像深度分别达到了2.2mm和2mm。PAM和OCT都得到了与病理结构高度一致的斑马鱼大脑结构,PAM在斑马鱼大脑中的成像深度则超过OCT,达到了1.5mm,证明了PAM在斑马鱼大脑结构成像上的应用潜力。(2)对斑马鱼大脑进行的不同波长下的成像,得到了斑马鱼大脑的多波长PAM成像。图像的光谱分析显示了斑马鱼大脑中不同成分的分布。这对PAM在斑马鱼大脑功能成像上的应用提供了思路。(3)纳米粒子在体外具有优异的光声性能,且光声信号强度可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纳米粒子增强下成像深度达到了4mm。利用纳米粒子,PAM实现了对小鼠脑血管的成像,为进一步探索小鼠BBB的开启和大脑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在激发光波长为532nm的情况下,产生的光声波可将对比剂扩散到脑血管以外,实现了小鼠BBB的开启,验证了光声波开启BBB的可行性。研究结论本论文证明了光声效应在小动物脑成像包括结构成像和功能成像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光声波开启BBB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为大脑疾病的成像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是一组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疾病,发病期通常为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其临床表现以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近年来,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障碍越发受到重视,目前的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干预均未能满足临床需要,因此,亟需寻求一种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手段。催产素(Oxytocin,OT)是一种神经肽,可以通过调节
1.研究目的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孕产妇围产期创伤后应激障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评估围产期创伤后应激障碍风险提供科学有效的测评工具,为有针对性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方法2.1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法:使用目的抽样,选取5年以上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并对围产期创伤后应激障碍风险知悉的10名产科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收集资料,并对其访谈结果使用传统内容分析法分析,然后收集对本研究下一步构建评估指标体
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将抗骨质疏松药物纳入组织工程支架,用于促进骨质疏松骨缺损处骨再生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骨质疏松症属于代谢性疾病的典型代表,传统上使用全身药物治疗和骨移植物,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有研究认为支架植入与局部药物递送相结合能促进骨质疏松骨缺损愈合。该文对支架植入递送局部药物在治疗骨质疏松骨缺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研究背景及目的: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具有很高死亡率的血管疾病,其形成原因是血管内膜撕裂,血液经过血管内膜上的破口流入构成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由于膜片的出现进而被划分为真通道和假通道。主动脉夹层的及时准确检测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防止致命性危害的关键。通过注射对比剂进行增强CT(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检查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然而CE-
在重复性供述排除规则被正式写入我国《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规定》)之前,法院通常采取个案裁量的方式对重复性供述排除问题进行判断。而在重复性供述排除被确立为正式规范后,目前采用的是限定适用范围以及规定动作审查,同时综合全案进行自愿性考察的方式。通过检索搜集《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规定》颁布前后的裁判文书后发现,我国重复性供述排除规则的实践适用在证明标准
研究背景:一直以来,恶性肿瘤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科学家们针对肿瘤治疗的研究也取得不断突破。近年来作为新兴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溶瘤病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溶瘤病毒可以直接感染并裂解肿瘤细胞,并释放肿瘤抗原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但是,肿瘤对溶瘤病毒治疗的耐受性极大的限制了溶瘤病毒的抗肿瘤效果。因此探索肿瘤细胞对溶瘤病毒治疗耐受的机制,寻找限制溶瘤病毒感染复制的影响因子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评价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作用。新时代基础教育学生评价应扭转“唯分数、唯成绩”的评价导向,与教育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牢固结合,树立起为了学习而评价、为了改进而评价、为了发展而评价的价值取向。为此,只有厘清“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即明确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同伴和家长)和评价内容(德智体美劳),才能保障学生评价的顺利
研究背景:溶瘤病毒o HSV-1是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手段,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基因工程改造后特异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而对正常细胞无杀伤作用。虽然o HSV-1能够感染大多数的肿瘤细胞,但不同肿瘤细胞对o HSV-1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因此在面对不易被病毒感染的肿瘤细胞时,就需要开展联合治疗。本研究所用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帕比司他为一种有效的泛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以阻断多种癌症相
研究背景及目的: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继脑血管疾病和动脉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下肢,可导致严重并发症。临床研究表明,基于血流信号抑制的非增强磁共振血栓成像新方法(Black-blood magnetic resonance Thrombus Imaging,BTI)可以准确可靠地诊断DVT,且BTI图像中的血栓信号强度对于DVT的治疗以及预
<正>外伤、肿瘤等情况导致的骨缺损常常造成严重的后果。尽管年轻人的骨骼具有较高的再生潜力,但血供中断仍会严重影响骨再生的能力,甚至导致骨坏死,尤其是股骨颈、舟状骨和距骨等血供相对较差的部位。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骨缺损的治疗中。然而,由于骨缺损导致的血液供应中断会导致相关组织的缺氧,从而使移植的MSC发生缺血缺氧性改变,最终导致骨再生失败。目前有不少关于产氧型生物材料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