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与农民工回流意愿——基于代际差异的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112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使用2008年“流动与权益——珠三角地区外来工调查”课题项目的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对影响第一代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因素进行探讨。   本文首先对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个人因素和网络因素上的差异进行了基本的比较和分析,然后运用Binary Logistic方法从网络规模、网络构成、网络资源、网络位置四个方面分析了社会网络对两代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代际差异基础上,对网络的差异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通过定量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个人特征、网络特征上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但其回流意愿并没有明显的差别。社会网络对两代农民工皆有影响,社会网络越具优势越不倾向于回流,反之亦然。但是,社会网络对两代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性。具体而言,网络规模、配偶支持、网顶、亲密好友对第一代农民工回流意愿有显著影响;配偶支持、职业种类、资源丰富的亲密关系、网络位置对新生代农民工有显著影响。   除此以外,地域来源、工作稳定性对两代农民工皆有影响:年龄对两代农民工皆有影响,但却呈现相反的方向;责任田、收入对第一代农民工有影响却对新生代农民工无影响;家庭经济水平对第一代农民工无显著影响,却对新生代农民工回流意愿有影响。
其他文献
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宏观上经济政策的改变使得资源分配方式及社会结构产生了剧烈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因此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单位人向个体人转变的
“孝”作为中国道德之首,文化之源,千百年来世代相承。到了现代,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传统孝道也随之产生种种适应性的变化,逐渐失去了其传统的“泛孝主义”地位,回归到家庭层面的
土地征用的过程,实质上是政府、开发商、农民三方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影响了农民的博弈地位和博弈策略,进而影响着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发展与完善,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持续增长。然而,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度提高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的身心更为健康。现代化、城市化在带来极其
以往对户籍“农转非”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农村女性在各条农转非获取渠道都劣于农村男性的前提下,其农转非机率却并不比农村男性低,甚至在同等条件下,还高于农
本文基于对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调查,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直观地展现了小组家庭寄养模式的基本现状、实施效果及其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该模式的建议。 全文
文化建设在当代社会显得尤其重要,如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也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主要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视域下,以文化农业经营者为主体的城乡文化成员为研究对象,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