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投入与产出失衡,学校教育与民族地区发展脱节,与人的发展分离,与日常生活世界发生断裂等,这些都不得不促使我们对基础教育进行反思。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基础教育概念的理解过于窄化,进而在政策上强制推行单一类型的基础教育。作者运用教育人类学方法,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影响人的发展的多样化教育形态的实地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进行了反思,认为应该重新廓清基础教育的概念,并对西南民族地区客观存在的多样化的基础教育进行类型划分。本文在研究中借用了“泛教育论”所提出的关于教育发生的两个世界的理论,对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划分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提出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向选择。
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教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内涵是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的本义是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四个关系维度上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人的和谐发展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从功能上说,基础教育是人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为此,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必然是为人的全面和谐的主体性发展奠基的教育,不是培养“单向度人”的教育,而是为人的多种可能性发展奠定基础,是人人需要的,是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之中的教育。
就影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发展的因素而言,主要在于自然生态、文化、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四个方面。在西南民族地区,由于人们所面临的活动环境的多样性,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这必然要求多样化的教育来满足。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后发现,西南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日常生活教育、类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在为人的多样化发展服务方面,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西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必须借助于日常生活教育、类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达成通过基础教育为人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
为此,本文认为,西南民族地区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国家应加强民族教育立法来保障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自然、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多样化组合的多类型发展;二是建立起现代学校基础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基础教育的有效链接,使之在人的和谐发展中互补共促;三是应当以人的和谐发展为中轴来构建多样化的基础教育类型;四是应加强对西南民族地区多类型基础教育的研究以丰富教育理论和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本研究提出了基础教育是人的和谐发展基础的观点,并初步划分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类型,这是一种新的理论探索,所提出的对策对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未来应该在西南民族地区建立基础教育多类型发展的试点,这是本研究应该进一步拓展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