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玄“以德笺诗”文学思想是在经学立场上以《毛诗》思想为宗。首先“德”自《诗》而出,因《诗》多出自周人之手,必有周人思想,即“德”观念,无论形式或内容还是目的与效果,《诗》的创作都与“德”有着必然联系。其次,“德”从《毛传》而出,《毛传》自谓传自子夏,乃儒家学说,而儒家特重仁义道德,因此《毛传》的文学思想也必定以“德”为重。对于不同于《毛传》的地方,郑玄有着自己的判断。在打造儒家政治诗学观,在《毛传》的文学批评基础之上构建以“德教”为核心的诗学观,并在编织德教兴衰与政治盛衰以及诗歌美刺正变等因果联系的思想之下,郑玄于诸家诗说中自有取舍。因此,国风开篇,《周南》第一,《关雎》为始,美后妃之德,二《南》皆美,德衰而变风变雅作。同时因汉代大一统政治需要以及温柔敦厚德教诗学观的深化,郑玄对《诗》批评中“美刺”观念予以改造,将“直刺”改为“讽喻”、“讥过”等委婉地表达怨刺之情。并且在儒家德教和诗教的指导思想之下,郑玄在笺《诗》的具体手法上还将“比兴”简化为“比喻”。此种做法有利于简化《诗》文学性向政治性,即诗教和德教解释的转化途径,不拖泥带水。当然此种途径的简化也有其历史原因,一方面是屈原《离骚》“香草美人”在先的诗学历史实践,另一方面则是文学诗学向政治诗学转换历史实践的必然需要。反之如果在转换途径上纠缠不清,必定影响此种转换,有碍于诗教和德教诗学的建构。另外,“以礼笺诗”是郑玄诗学的特色所在。但仍然需要指出,中国文化在汉之前已然发展出“德”“礼”并重互为内外的政治哲学。因而以礼明德、以德和礼,二者不可偏废,“德”仍然是郑玄诗学的核心概念和逻辑起点。在笺《诗》基本原则之外,《诗》笺所表达出来的德教以及德治内容,相对集中在“德”的施受主体范围内,主要为君德、臣德、妇德三个方面。要之,在经学思维下《郑笺》从前提到结构,从方法到内容,处处是郑玄“以德笺诗”诗学观的落实,也是儒家政治诗学观的表现,这也是其义理之上的优胜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