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CeO2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具有制备容易、形貌良好、Ce多氧化态、易产生表面氧空位和可逆氧化还原能力等特点,因此,CeO2在催化、储能、传感和燃料电池等方面得到广泛研究。但CeO2仍面临本征导电率低、活性位点少等问题,导致其固有催化活性仍有待提高,因此亟需进一步提高反应活性。表面工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改性策略,已被广泛用于提升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本论文采用晶面工程、缺陷工程以及掺杂等表面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eO2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具有制备容易、形貌良好、Ce多氧化态、易产生表面氧空位和可逆氧化还原能力等特点,因此,CeO2在催化、储能、传感和燃料电池等方面得到广泛研究。但CeO2仍面临本征导电率低、活性位点少等问题,导致其固有催化活性仍有待提高,因此亟需进一步提高反应活性。表面工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改性策略,已被广泛用于提升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本论文采用晶面工程、缺陷工程以及掺杂等表面工程方法,对不同晶面暴露的CeO2纳米材料进行缺陷引入和掺杂,并研究了其H2O2无酶电化学传感和电催化析氢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在这一转折点面前,制造企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主体面临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挑战,如何在改革红利逐渐式微,生产成本日益提高的今天,长久地生存并且发展地越来越好,是所有制造企业共同的时代议题。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也积极吸取国际社会中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该计划中明确指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中国正面临产业发展进入深刻调整深刻变革的关键阶段,在追求经济发展由“量”转“质”,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战略背景下,制造业也面临重大的转型升级挑战。我国多数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制造业产品整体附加值偏低,高质量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的问题凸显。“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出现,对制造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需要满足国内外产品需求
中国开发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开发区在产业发展、区域政策、管理体制等层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区内交通、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区内的企业还享有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以上特质为实现企业创新投资及生产率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面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流行疫情等外部冲击,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稳定经济,加剧了经济政策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制造”的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然而中国制造业一直大而不强,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过程中,促进制造业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至关重要。近年来,为促进制造业发展,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然而这些产业政策能否对企业研发创新产生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却备受争议。从企业研发创新的微观角度考察产业政策的实质效果,对发挥产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电力系统的新形势下,分散式、分布式的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大规模应用,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电力系统源荷平衡中电网格局将发生本质性改变。为应对新形势,分布式能源(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各类储能技术及柔性可控负荷)将不断接入配电网,形成主动配电网。因此,输配电网间必然产生互动且呈现出不一致性,使输配电网规划面临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电网规划应如何适应未来能源结构的变化,如何在
离子液体(ILs)是一类在常温甚至100℃下仍然保持液态的熔融盐。一般情况下,它们是由有机阳离子与有机阴离子,或者有机阳离子与无机阴离子组成。它们具有极低的蒸汽压、低熔点、高热力学稳定性、性能可调性和低污染等优良特性,因此被称为绿色溶剂。通过改变阴阳离子的类型,可以得到具有不同化学和物理特性的离子液体,这对于拓展它们的应用潜力提供了巨大可能。近年来,离子液体应用于气体吸收、气体分离、生物催化和材料
随着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性能要求的持续提升,作为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的锂离子电池组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研究单体电池串并联组成电池组过程中对电池组性能的影响因素对提升电池组安全性和寿命尤为重要。基于等效电路模型搭建了电池组仿真模型,研究了单体电池参数差异和连接结构对电池组性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建议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介绍了各类锂离子单体模型和电池组模型的原理和适用范围,根据
随着环境变化愈加难以预料,组织创新逐渐成为推动企业持续成长的主要动力,而产生创新成果的过程离不开组织中核心知识的传承和利用。从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性创新实践来看,作为传统美德,“父子有亲”的关系规则普遍存在于日常交往中,代际成员传承并遵循“父子有亲”的关系规则,有利于在人情关怀中激发共通性情感状态,促进“日用而不知”的隐性知识传递,从而推动“情理之中”的知识传承。进一步地,在技艺性知识传承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