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胺在土壤与地下水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ujia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苯胺是最简单的一级芳香胺,也是最典型的芳香族化合物。早在1998年,科学工作者就指出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再生水回灌地下补给地下水资源的储备量,可以为后期地下水的开采及回用创造条件,也可以防止因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意义重大。而回灌过程中芳香胺类污染物苯胺在随水体向地下环境渗透过程中所发生的主要环境行为:土壤地下水介质的吸附截留和环境微生物分解转化作用如何,过程中苯胺变化规律怎样,、以及再生水回灌对于苯胺这一控制指标其安全性如何,是否会对地下水的环境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本次研究,密切结合再生水回灌过程中,污染物苯胺在随补给水向土壤地下水环境迁移途中发生的主要环境行为——土壤介质吸附截留作用和环境微生物降解转化作用展开进行,通过室内批次实验,讨论原状土壤介质对苯胺的吸附作用、环境特征微生物对苯胺的高效降解作用、土壤介质与土壤土著菌及特征降解菌对苯胺的吸附降解联合作用,研究吸附、降解、吸附降解联合作用对主体污染物苯胺的净化特征、作用模式、去除能力,并试图将结果运用于实际场地中,结合场地介质特征,进而推测再生水回灌过程中苯胺这一控制指标的安全性。本研究直接用再生水回灌场地的土壤样品,研究其对苯胺的吸附行为特征,并用两种其他类型土壤介质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较实验,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回灌场地土壤吸附苯胺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很好的用假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相关系数达0.99以上,吸附过程在吸附作用发生后的前20min即可达到平衡,回灌场地土壤吸附苯胺的等温模式可以同时用Freundlich和Langmuir进行拟合,拟合系数达0.93以上,由于土壤本身理化性质的差异,三种土壤对苯胺的饱和吸附量也不尽相同,分别约为20、66、50mg/kg,饱和吸附量的大小与土壤有机质、粘土、粉土的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中砂质含量及土壤的pH呈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的正相关性最好,即土壤有机质类有机胶体含量的高低何以较强的影响土壤吸附能力的大小。为了了解苯胺在环境中被环境生物降解的行为,结合土壤地下水环境中溶解氧浓度约为2.62mg/L~9.80mg/L,属偏好氧环境。本研究从环境中分离得到两柱高效好氧降解苯胺的特征菌种分别为戴尔福特菌(Delftia sp.)和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结果表明,两菌可以苯胺为唯一碳源、氮源、能源生存,在pH=7.0、温度为30℃的条件下具有最好的菌种活性和最高的降解苯胺的效率,此时,特征菌降解苯胺的世代周期分别为1.45、1.81h,降解动力学方程为Ct2C6H7N=4.66C0e-0.0618t、Ct3C6H7N=6.30C0e-0.0602t且相对于戴尔福特菌,绿脓杆菌在较低的环境温度和较贫乏的营养条件下,仍保持较高的降解活性。另外还考察了新鲜土壤中土著菌浊液对苯胺的净化降解作用,结果表明,菌种经过—段时间的驯化期后,开始对苯胺进行较明显的利用过程,利用快慢与土壤中土著菌含量的多少有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降解过程可以用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相关系数达0.96以上;微生物利用苯胺快慢与土壤中细菌种类的关系,可以通过接种与土著菌相同量的特征菌浊液,考察相同时间对相同苯胺量的作用效果进行。结果显示特征降解菌经过较短时间的驯化即对苯胺产生高效的降解,降解过程可用零级降解动力学模型拟合为Ct=C0·e-0.0712t,拟合系数为0.97,可比土著菌提前25h左右实现95%的去除率。即生物种类也是决定生物作用对苯胺净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含污染物苯胺的再生水在向下迁移时发生的主要环境行为——土壤的吸附截留、环境微生物降解净化作用,考虑实际实施过程中,两种作用通常是一起发生,故本研究在探讨苯胺的土壤吸附和环境微生物降解规律的同时,设计了土壤与土壤土著菌混合体系、土壤与特征降解菌混合体系对苯胺的作用特征实验。实验表明混合体系与苯胺溶液相接触的前2h,主要体现为土壤对苯胺的吸附作用,吸附过程遵循吸附规律,吸附量吸附率都与单纯吸附试验中基本一致,接触后的4h或更长时间后,则开始了土著菌、特征菌对苯胺的利用降解作用,苯胺浓度迅速降低,结合单纯菌浊液与土壤吸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生物降解作用对苯胺在土壤环境中的去除净化影响较大,但土壤颗粒的存在除了可以对苯胺产生吸附作用外,还可以较大幅度的加强生物作用的效果;两体系中,虽然作用原理基本相同,但作用过程则大不一样,在土著菌混合体系中,苯胺衰减模式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式,而特征菌混合体系则遵循零级模式,相关系数分别达0.96、0.98以上,且后者将30mg/L的苯胺降解95%仅需20h,25h后即可将苯胺浓度降至0.1mg/L以下,达到城市污水再生水地下水回灌标准中对苯胺这一指标的限制。再生水回灌过程中,苯胺这一指标安全性评价,密切结合回灌水质特征、污染物在向下渗滤过程中发生的环境行为、回灌场地基本特征等因素,推测污染物苯胺达到地下含水层的可能性,是否会给地下水环境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浓度为0.1mg/L的苯胺,在随补给水垂直向下迁移至约0.86m左右即被土壤净化去除,基本不会对地下水造成不良影响。即在再生水回灌补给地下水过程实施途中,苯胺这一指标是安全的,不会对地下水环境质量造成影响。
其他文献
利用三维制图软件Pro/E中的功能模块Pro/Program,对SLS快速成型机的铺粉装置进行参数化设计,可以简化铺粉装置的开发设计过程.利用参数关联和传递的驱动机制,对铺粉装置模型
装配式钢结构塔吊基础,即采用钢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利用高强螺栓拼装连接成整体。与现浇式钢筋混凝土基础相比,可以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缩短施工周期;钢构件均可重复利
船舶制造工业是集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密集于一体的行业,素有“综合工业之冠”的美称。在安排就业、扩大出口、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船舶融资特别是船舶出口贸
以Zn(NO3)2·6H2O、硫代乙酰胺(TAA)为主要原料,蒸馏水为溶剂,利用微波水热法成功制备了ZnS纳米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UV-2600/2600A型紫外-可见
目的:1)明确局部区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的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2)探讨局部区域NSCLC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
采用软化学法,以氯化铜(CuCl2·2H2O)、氢氧化钠(NaOH)、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抗坏血酸(C6H8O6)等为原料,制备了单分散、粒径可控的不同形貌纳米晶氧化亚铜.探讨了不同PVP加
聚居在滇东南麻栗坡县的彝族白倮人,其服饰及蜡染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为白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倮人服饰诠释着他们对生命及宇宙万物的理解,传达着他们朴素的世
在体育产业即将繁荣发展,健身行业发展契机来临之际,以会员制为主导的我国健身俱乐部行业,要想长期保持良好发展,俱乐部会员的满意度是非常重要的。俱乐部会员对俱乐部的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企业要想保持其竞争优势必须适时地调整其组织结构,使其能够对环境做出迅速的反应。近年来,我国建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