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氢紫堇鳞茎碱通过调节P2X4受体在脊髓损伤后NPP治疗中作用的相关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一般理解为多种原因所致的躯体或感觉系统引起的身体的疼痛,据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这种类型的疼痛在人群中发病率为7%左右,这种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感受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也是脊髓损伤后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脊髓损伤后出现NPP的患者其生活质量也较差,因此极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治疗。去氢紫堇鳞茎碱(Dehydrocorybulbine,DHCB)是从紫堇属植物延胡索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既往的动物实验发现它能有效地缓解炎性疼痛和NPP。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在大鼠中进行实验,评估基于P2X4受体(P2X4R),DHCB对脊髓损伤后发生的慢性的NPP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1.动物实验:
  为了探索脊髓损伤对脊髓中P2X4R水平和伤害感受性白细胞介素产生的影响,我们通过挫伤大鼠脊髓制作了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①脊髓损伤组;②DHCB(2nM)治疗组;③DHCB(20nM)治疗组;另外设置假手术组(即为对照组),使用触觉测量套件(2.0g,North Coast Medical,USA)测定不同组别之间的大鼠对无害性机械刺激的敏感性。采取爪回缩反应发生率(PWF%)来确定不同组别之间的大鼠对无害的机械刺激的疼痛反应。以此评估DHCB的应用是否对会对大鼠脊髓损伤后产生的相关疼痛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并通过对比DHCB(2nM)治疗组与DHCB(20nM)治疗组确定不同浓度的DHCB是否会对镇痛效果产生影响。
  处死大鼠获取损伤脊髓部位及腰段的脊髓组织,通过Westernblot对比脊髓损伤组与假手术组的实验数据,观察P2X4R,IL-1β,IL-18和MMP9的表达水平的高低,以此证实脊髓损伤是否会对脊髓中P2X4R表达水平和伤害感受性白细胞介素的表达水平产生影响,并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DHCB观察其在大鼠体内对P2X4R,IL-1β,IL-18和MMP9的表达水平产生的影响。
  为评价盐酸喹吡罗和ATP在活体动物内对DHCB的影响,将21只SCI大鼠随机分为3组,按实验设计给予相应组分。DHCB(5mg/Kg/天)或盐酸喹吡罗(1mg/Kg/天)或ATP(2mg/Kg/天)每三天经尾静脉注射一次。以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同途径注射作为对照组。采取爪回缩反应发生率(PWF%)来确定不同组别之间的大鼠对无害的机械刺激的疼痛反应。
  2、细胞学实验:
  在我们的研究中,对实验动物注射DHCB显著减少了脊髓损伤后的脊髓中P2X4R的表达。为了证实DHCB对P2X4R在体外是否也能产生的这种影响,我们使用VSC4.1细胞和BV-2细胞确定DHCB是否能在细胞水平调节了P2X受体的数量或功能。因为P2X4R对Ca2+具有高渗透性,通过Fura-2示踪测定细胞内Ca2+的溶度,以此确定DHCB对P2X4R的影响。
  为了确定DHCB发挥作用的确切途径,将VSC4.1分为两组,一组利用多巴胺D2受体(D2R)激动剂喹吡罗(10μM)处理,另一组不经任何处理,通过western blot确定两组细胞中P2X4R中表达的高低。
  为了确定D2R对DHCB作用的的影响,将VSC4.1分为3组(均加入100μMATP):①DHCB处理组;②DHCB+D2R激动剂喹吡罗处理组;③对照组;通过测定细胞内Ca2+的溶度,进一步确定DHCB发挥作用的确切途径。
  结果:
  在大鼠脊髓损伤的模型中,我们的实验发现在脊髓损伤后第7天大鼠出现NPP症状,并确认了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中P2X4R水平的上调。另外,脊髓损伤组IL-1β,IL-18和MMP-9的表达水平显著的高于对照组。而通过每3天通过脊髓损伤后的大鼠尾静脉注射给予DHCB,显著的减轻了脊髓损伤导致的机械异常性疼痛。此外,注射DHCB显著抑制了脊髓损伤后P2X4R,IL-1β,IL-18和MMP-9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增加。细胞内Ca2+通过仪器测量结果还显示,在VSC4.1和BV-2细胞经过持续12小时(图2A和2B)的DHCB处理后,(100μM)ATP诱导的细胞内Ca2+流入显著降低,提示DHCB下调了VSC4.1细胞本身的P2X4R的表达。
  在确定DHCB发挥作用的确切途径的相关实验中,多巴胺D2R激动剂喹吡罗(10μM)增加了VSC4.1细胞中的P2X4R的表达,且喹吡罗同时也逆转了DHCB对ATP诱导的钙内流的抑制作用。因此喹吡罗和ATP均可以拮抗了DHCB的镇痛作用,进一步确定了DHCB通过影响D2R,间接影响P2X4R发挥镇痛功能。
  另外,我们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不管喹吡罗(1mg/kg)还是ATP(1mg/kg)单独应用对于脊髓损伤后疼痛均没有任何镇痛作用。
  结论:
  DHCB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著减轻脊髓损伤模型中大鼠的NPP并可以改善其运动功能;DHCB是通过调节多巴胺D2R间接调节P2X4R的功能,从而发挥其对NPP的镇痛作用的。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肠道粘膜覆盖面积广,是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内的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的门户。HIV-1感染导致肠道粘膜CD4+T淋巴细胞大量消耗,肠道粘膜屏障损坏,肠道菌群异常及微生物移位和持续的免疫活化。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移位会刺激免疫系统引起系统免疫活化,进一步加剧HIV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和疾病进展。此外,由于粘膜CD4+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Th17细胞被选择性地清除,作为Th17细胞的特征性细胞因子I
学位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关联部分的研究内容:一、吗啡戒断的动态锰增强磁共振成像研究;二、吗啡戒断的剂量依赖性效应;三、柠檬醛嗅觉吸入MEMRI研究。本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综述了本论文研究所涉及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和锰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锰增强磁共振成像相比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优点、FLASH序列介绍、药物成瘾的基本概念及成瘾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成瘾的三个阶段以及戒断期的相关神经环路。
学位
[目 的]前期研究聚焦早期准种变化对短期(一般3年或以下)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本研究前瞻性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As)长期(近10年)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抗病毒治疗关键时间节点的乙型肝炎病毒准种异质性及其进化机制,进一步明确抗病毒治疗效果差异的病毒学机制。[方法]本研究的第一部分纳入107例接受核
学位
目的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由裂体属吸虫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同时也是被忽视的重要热带病。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全球感染人数约2亿,受威胁人口约8亿人。除了影响人的生命健康,畜类血吸虫病也给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血吸虫病预防和治疗尚有诸多待解决的问题。感染宿主后,日本血吸虫多个发育阶段均能导致宿主损害。其中成虫在
学位
细菌耐药性这一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使人类健康正面临新挑战:产碳青霉烯酶菌株持续播散;同时介导多粘菌素耐药的mcr等新的耐药基因不断出现,并快速蔓延,甚至蔓延到临床少见的菌株和产碳青霉烯酶的菌株中。耐药基因是介导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移动元件作为耐药基因传播的载体,则在耐药基因水平转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收集自全国多家大型医院的临床分离株进行筛查,通过鉴定药敏、产酶
学位
一氧化碳(CO)是人体内重要的气体信号分子,在多种生理病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氧化还原平衡调控、细胞保护、血管舒张等。内源性CO异常波动往往会诱导发生多种涉及到机体平衡失调的病症,包括神经退化、高血压、心力衰竭、炎症等。同时,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性气体分子,外源性CO在炎症,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败血症、严重疟疾、器官移植、肿瘤等疾病模型中展示了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CO生理学信号转导
学位
目的: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高致死率的机会性致病酵母,其中VNI基因型新生隐球菌是新生隐球菌中最主要的致病基因型菌株。中国隐球菌病绝大部分(90%以上)是VNI基因型新生隐球菌引起的感染。以往针对中国新生隐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往往是基于单个或几个基因位点序列信息的研究,无法精确解析相关菌株的种群结构、各种群间的演化关系及表型特征。本研究拟首次在基因组水平上对中国以及整个亚洲VNI基因型新生隐球菌进
目的:1.探讨白术内酯-Ⅰ通过对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基因表达的抑制降低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2.通过白术内酯-Ⅰ协同厄洛替尼对PDK1下游效应器EZH2的抑制,进一步探讨白术内酯-Ⅰ抑制癌细胞增殖和增强EGFR-TKI抗瘤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周期分布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甲唑盐比色(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总蛋
学位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是一种细胞内寄生性线虫。由旋毛虫感染引起的旋毛虫病是对经济和公共卫生危害严重的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体旋毛虫病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旋毛虫肌幼虫囊包的肉类。旋毛虫幼虫没有口器、刺突和板齿等器官侵入宿主,旋毛虫侵入宿主、在体内迁移的机制并不明确。研究认为旋毛虫肌幼虫侵入小肠粘膜不仅有机械力穿透作用,旋毛虫分泌的蛋白酶类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
学位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并且心力衰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50%,这与大多数的恶性肿瘤相当,这一数据表明目前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这种疾病。导致心力衰竭发生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是心肌肥厚。心肌肥厚是对各种机械和神经激素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如慢性压力超负荷、瓣膜性心脏病、缺血性事件和内分泌紊乱等。虽然在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