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基于三类高校个案的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ui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科研的发展与教师科研评价制度密切相关,当前实行的大学教师科研评价制度对促进教师科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美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早已在上世纪后期就完成了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深入探讨美国高校的教师科研评价制度对完善中国的大学教师科研评价体系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在美国高校实地调研等方法,以发展性教师评价和新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用五个章节对美国高校的教师科研评价制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第一章首先回顾了美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形成的过程,第二章通过个案详细描述了美国三类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第三章归纳了美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促进教师科研的主要特点和作用,第四章分析了影响美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形成的深层文化-认知因素,第五章对中、美大学教师科研评价制度进行比较,并提出美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对中国大学的启示。
  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美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经历了探索、形成和确立的演变过程。美国高校按大类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社区学院,三类高校的办学使命各具特色,研究型大学以科研创新为使命;文理学院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社区学院以教学和服务为己任。相应地,三类高校也形成不同的教师科研评价制度。本文分别以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哈佛福德文理学院、豪斯托斯社区学院为个案,具体描述了这三类高校的教师科研评价制度。
  美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分类评价、同行评议和注重隐性激励三个方面。分类评价即根据高校的分层定位,教师的岗位分类和学科分类对教师使用不同的科研评价标准,从而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和教师科研的质量。美国高校教师普遍接受同行评议,并认为是目前不可替代的最公正的评价方式。显性和隐性激励结合,并以隐性激励为主是美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中激励机制的主要特点。
  美国高校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教师科研评价制度,很大程度上受到20世纪美国社会制度环境的影响,制度环境中来自各方面的文化-认知是形成美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的深层原因。其中主要包括传统大学文化精神和对学术职业的文化-认知,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文化-认知,以及美国社会文化及六、七十年代社会运动产生的文化-认知。
  中国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在评价的发展性和奖惩性,评价的激励机制,以及学术权力在评价中的地位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足。尤其是备受诟病的“五唯”倾向更是严重地束缚了大学的学术生产力,也成为当前大学教师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的重点。因此,中国大学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教师科研评价制度,注意对高校和教师进行分层分类的区分性评价,增强学术权力在大学学术事务上的决策权,采用更多的隐性激励方法,从本质上把重奖惩性的评价转变为发展性的教师科研评价,并运用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加强科研评价的准确性和公平性,从而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各学科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地理实践活动在地理课程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关于地理实践活动的很多理论问题尚未形成统一意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的碰撞此起彼伏,无形中冲击了乡村文化,以至于乡村教育失去乡村文化的依托,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列车上被落下的乘客。在“城市导向”的教育面前,乡土活动、传统文化在乡村教育变革中的参与力度逐渐式微,乡村学校植根的乡土文化也日渐萎缩。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在乡村特定场域中,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中少有的知识分子,当属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和引路人,理应具有适合乡村环境特点、乡村学生特点及乡村教育特殊性,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特质。乡村教师作为专业人,其特质
随着深化课程改革的大潮流,科学推动STEM教育创新发展,把STEM教育放到协同创新的大框架中,破解STEM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成为了焦点。STEM教育发展中课程建构作为关键要素,课程建构又以课程设计为体现,STEM课程的设计需要通过具体课程案例来呈现。因此,探讨具有特色STEM教育课程的案例,为中国STEM教育课程设计提供借鉴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中英STEM教育课程相关的研究现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两国的课程案例规律并进行对比,弥补中国
严复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不仅提出过颇具开创性的教育思想,亦曾长期从事教育实践。长期以来,学界对严复的研究可谓视角多样、成果丰硕。但已有的研究也呈现出重教育思想而轻教育活动的特点,且因材料问题,这些研究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多集中于甲午战争之后,以严复的维新思想为重,所以,天津水师学堂时期的二十年(1880-1900)在严复的研究整体中相对薄弱。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教育家的角度,通过对天津水师学堂时期严复教育思想与活动的分析,大体描绘出他的思想发展与教育实践情况,以求
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有效途径。按照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的要求,构建了职业院校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践应用。
  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访谈了部分专家学者以及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人员,初步确定了职业院校经费绩效评价指标;而后,运用探索因子分析法和德尔菲(Delphi)法,确立了经费预算质量(事前)、经
“管办评”分离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评估将从授权评估走向委托评估阶段,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将成为承担评估工作的主要代理人,并与政府形成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中必然会出现代理风险问题,第三方评估也可能存在因谋求利益而实施道德风险行为的危机。第三方教育评估的道德风险是影响教育评估公平公正、危害高等教育良性治理、损害公共利益的因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避。本研究要探究的问题是教育权力分离深入推进过程中潜在的、可能发生的第三方教育评估道德风险应如何规避的问题。不同于以往研究提出的正式契约路径,本研究在肯定
涂尔干认为,一个人只要一直生活在社会中,就会从始至终不断地接受来自社会上的教育,在了解社会本质的基础上来塑造一个“社会我”。教育的价值即在于年长的一代帮助尚未为生活做好准备的一代去适合社会的发展,道德教育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涂尔干将德育定义为个体在道德上的社会化。涂尔干在论述道德教育伊始,就很明确的点明之所以论述道德教育,绝不是为了一般意义上的个人,而是为了当时所处的时代,当时国家的人们。据此,可以毫不含糊的说,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考量的,社会性是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最鲜明的特性。而
本文中教育时机主要指学校教育过程中在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教育活动运行、人体生物节律三要素相互作用下,教师在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里实施适切的教育活动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的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机遇。与日常生活中的时机相比,教育时机具有更高的价值,因为它决定或影响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批人的前途和命运。初中是基础教育阶段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研究初中学段的教育时机既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更利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经查阅文献发现,以教育时机为主题的研究并不少,但关于初中学段的教育时机却鲜有人提及,研究方法上
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除了需要普通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同样也需要高职院校培育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特别对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培育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不仅是人力资本的简单积累,更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坚固基石。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的实施,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湖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对于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不断改革创新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对于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利益相关
当前以小成本、小规模方式创办的小微教育培训机构越来越多。然而,面对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较大的利益空间,不少小微教育培训机构的所有者、决策者更多地趋于关注教育培训机构培训对象的获得、规模的扩张、利润的追逐,而疏于教育培训机构的内部治理。本研究试图以A机构为例,探讨小微教育培训机构的内部治理问题、成因以及改进对策。
  A机构是诸多小微教育培训机构的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对A机构的观察和访谈,研究发现A机构的内部治理还存在很多问题,集中表现为价值上发生偏离、制度上存在缺陷、行动上存在障碍等。在价值上,A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