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农村贫困一直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话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比较深入,涉及经济、政治、管理等很多学科,基于地理学视角下的农村贫困问题相关研究较少,起步相对较晚。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贫困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从微观层面掌握贫困群体家庭情况,加大了对区域贫困认识的精准性,不仅有利于丰富农村贫困理论,更有助于全面了解区域贫困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提供支持,对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武川县不同地域的贫困发生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性,本文以可可以力更镇(贫困发生率最低为6.73%)中的A村和哈拉和少乡(贫困发生率最高为13.27%)中的B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贫困现状进行分析发现,A村因缺土地致贫占主体为32%,因病残占31%,而B村因病残致贫比例超过50%,其次是因缺劳动力占比24%;A村2015年贫困发生率为6.71%,而B村贫困发生率为13.53%。从地理学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贫困的产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方面,A村海拔高度差不超过100米,不存在地面坡度大于15°的土地分布,因灾减产和绝收的农作物面积不超过总耕地数的13%;而B村海拔高度差超过400米,地面坡度大于15°的土地面积约占全村土地面积的30%,因灾减产和绝收的农作物面积超过总耕地数的15%。在人口方面,A村常住人口比例在70%左右且呈上升的趋势,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劳动能力人口比重在60%左右,初中以上学历人口数比重在10%左右;而B村常住人口比例在50%左右且呈下降的趋势,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劳动能力人口比重在50%以下,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人口比重在8%以下。在农业方面,A村人均耕地5.3亩,全村实际播种的耕地面积超过总面积的80%,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在50%左右且呈下降趋势,农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超过1400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比重在40%左右而且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农民年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超过700元;而B村人均耕地7.2亩,全村实际播种的耕地面积不超过总面积的72%,有的年份甚至在50%左右,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60%左右而且呈上升的趋势,而且农民年人均种植业纯收入仅在1200元左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仅在30%左右而且呈下降的趋势,农民年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在500元左右。在区位条件方面,A村所在的武川县中部地区,道路密度较高(0.507363km/km~2),距离县城3公里,受到县城的辐射程度较强,截至到2009年和2013年,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63%和69%,家庭电脑普及率超过10%。B村所在的武川县西南部地区,道路密度低(0.324049km/k m~2),而且距离县城较远(75公里),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仅为45%和60%,家庭电脑普及率为8%。综合分析结果,区位因素中位置是造成B村贫困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距离县城较远,受到县城的辐射范围有限,交通和通讯建设落后,同时地面坡度大于15°的土地分布广,因灾导致的农业损失大,种植业发展受限,种植业产值比重大,农民人均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低,农民增收困难,劳动能力人口数量下降,人口外流严重,劳动力相对不足,因病残和缺劳动力致贫的人口增多。A村贫困发生率低和区位优势明显有关,同时该村在自然环境、经济、人口条件方面均优于B村,另外由于土地生产能力较高,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意愿比较强烈,但是受限于人均耕地数量少,所以因缺土地致贫的人口相对较多。结合调查问卷和资料,提出解决相关对策。首先,因户制宜,精准施策,完善扶贫帮扶机制。其次,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然后,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次,创新社会扶贫机制,推动异地扶贫搬迁。最后,坚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第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