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丽长角巢蛾(Xyrosaria lichneuta Meyrick),属鳞翅目(Lepidoptera)巢蛾科(Yponomeutidae),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苏、湖北、河北、河南、福建、台湾;国外分布于日本和印度。已知寄主有南蛇藤和卫矛属植物。该虫在福建省泰宁县大量取食药用经济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flfordii Hook.F.)的叶片,已经对雷公藤的生长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丽长角巢蛾的研究,目前尚未见系统报道,也是雷公藤的一种新害虫。2006-2008年,我们在泰宁雷公藤基地首次开展对丽长角巢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进行系统观察,摸清并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为进行害虫种群的防治和预测预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不同的防治技术对比试验,筛选出实用有效的防治措施,结合林业防治管理技术,对害虫种群进行综合控制。1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和野外观察,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在福建省泰宁县一年发生5代,主要以幼虫危害雷公藤。10月中、下旬以蛹在寄主周围土壤中开始越冬。翌年三月下旬到4月上旬桃花盛开期羽化产卵。幼虫孵化后直接潜入雷公藤叶片内取食叶肉,仅留下叶的上表皮。幼虫分为4龄, 1龄幼虫平均历期2.93d,2龄平均历期3.24d,3龄平均历期4.52d,4龄平均历期5.33d,7月份第三代幼虫进入危害的猖獗阶段。雌成虫产卵多在晚上进行,单雌产卵量约60粒。卵多散产在嫩叶背面主脉附近。2丽长角巢蛾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通过室内自然变温下测定,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及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18.15、18.64、15.86、21.44和11.92℃;有效积温分别是92.65、105.5、86.8、47.65和456.8日·度。该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线性关系。从而可得各虫态及全世代的发育期预测模型:卵N=(?)幼虫N(?)蛹N=(?)产卵前期N=(?)全世代N=(?)3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的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对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雷公藤丽长脚巢蛾幼虫在雷公藤样地内呈聚集型分布状态,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用马占山关于“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得出,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幼虫的种群类型归属于“聚集度逆密度制约型”。4白僵菌防治雷公藤丽长角巢蛾的试验通过应用6株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不同菌株对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幼虫进行室内和野外防治试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的毒力存在显著差异,以Bb01菌株毒力最强,用浓度为1×108mL-1的孢子液对幼虫进行室内和野外感染,室内幼虫校正死亡率达100%,LT50为2.74d,野外防治效果达96.7%。5森得保和苏云金杆菌防治雷公藤丽长角巢蛾药效对比试验采用森得保和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等两种生物农药对雷公藤丽长角巢蛾1-2龄幼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森得保与轻质碳酸钙1:20、1:15、1:10配置比例杀虫效果达90.97%以上,其中1:15配置最适合野外大面积防治雷公藤丽长角巢蛾。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在加水施药后,由于试验当日气温高,药物大量蒸发,难以喷到幼虫体表,无法发挥毒力作用,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