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世界与人物性格刻画——以戏剧《驶下摩根峰》中利曼的命运浮沉为例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j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尝试使用认知文体学的“文本世界理论”,以对阿瑟米勒《驶下摩根峰》的剧本分析为例,试图构建一种比较全面的人物性格刻画分析框架,用于诠释时间倒错、结构复杂的现代主义戏剧文本,透析同时穿越不同时空的人物性格特征,释解其性格蜕变的成因以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研究分析戏剧人物在每个文本亚世界和文本世界中的话语特征、肢体行为和思维方式,分析视角涉及言语行为、情态和及物性系统,它们均属文本世界理论的“语篇推进成分”。定量研究使用 Wmatrix语料库软件,以此比较同一人物在两种文本世界中区别语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在回忆性的亚世界中,剧本主角在其行为描述的物质过程中都处施动者地位,其他人物的描述过程也多以利曼为行为的主体,以他的妻子为受体。这暗示了利曼在过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而在相关文本世界里,对主角利曼的行为描述多使用及物性系统中的心理过程,显示其性格的躁动和焦虑。这种过程类型以及数量的变化显示了他两位妻子的觉醒,以及为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报复性的言语行为,同时也证明对舞台指令中人物行为及物性的分析对理解人物特征十分重要。在该剧回忆性的文本亚世界中利曼的话语多为无情态修饰的断言与指示,突显了他的自信、自负以及对两个妻子的操控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文本世界里,利曼的孤立与被动处境促使其产出的言语行为多介于命令与请求之间,且缺少必备的适切条件。这验证了文本世界理论的鼻祖Paul Werth(1995)的假说,即性格特征的波动与言语行为之间存有潜在的逻辑关系。不过,随情节起伏利曼性格特征的变化仅是表层的,其自私的思维方式始终未变。  本研究的定量研究在验证定性结果的同时,进一步说明Wmatrix语料库软件可分析、对比戏剧人物在不同场景下具有统计意义的语言特征,可帮助找到人物刻画分析模式中的各种隐性标志,有利于宏观比较文本世界和亚世界中人物性格特征以及人物权力关系产生的变化。  本研究定性与定量的分析都显示了“剧作者暗示”对人物刻画的作用,该戏剧题目就是个概念隐喻,把剧中主角的生活经历比作走下坡路旅行。剧本相关的文本亚世界富有不少隐喻,描写利曼重婚时的浪漫与飘然;而文本世界中的隐喻则多为描写两位妻子觉醒后的抗争,致使利曼风流不在,喻指他人生下坡路的开始。这些不同隐喻的使用揭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剧本潜在的因果关系,突显了剧本蕴含的社会意义。本研究同时探论了剧作家在人物刻画方面其它的隐性暗示,如人物姓名、舞台指令等。这些细节的分析有力显示了剧中人物利曼、希尔和莉亚都是动态变化的、丰满鲜活的,是由不同文本世界之间一件件细节相互累积融合,塑造而成的立体人物形象。  上述研究与分析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研究所设计的文本分析框架的可操作性。
其他文献
元话语是表明作者态度、构建作者和读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元话语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的关注,有关元话语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然而,目前对语言学专业硕士论文中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