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指导,从新的角度对汉语“连”字句重新考察,认为“连”字句是典型的构式句,其构式义是“强调”,这种“强调”由“连……也/都……”构式本身来表达,而不能从句子的组成成分(包括“连”、“也/都”、“连”字之后的介引成分以及“也/都”之后的成分)推出,也无法从其他已有构式推出,无论“连”字之后的话题成分是名词性的还是动词性的,都不会改变构式本身的意义,“连”字句的“强调”义源自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意象图式——力图式。从服务教学出发,依据“连……也/都……”是否对“连”字句成分序位化以及序位化的成分不同,重新对“连”字句分类。考察了“连”字句的主观性,认为这种主观性是以说汉语的人们的认知为基础的,违背这种认知基础而造出的句子将是不可接受的。本文调查分析了汉语学习者中介语语料,对所得语料偏误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发现学习者在掌握汉语“连”字句的过程中,会出现“连……也/都……”格式、一般句法结构和语用三种类型的偏误,并对偏误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运用“构式-语块”教学法对“连”字句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将“连”字句切分出两部分语块:一部分是描述现象,表达句子基本内容的;另一部分是“连……也/都……”格式,表达“强调”的构式义。当人们在描述某种现象或事实的时候,为了更充分地表达个人想法或情感,便需要使用突出或对比手段,“连……也/都……”格式即是其中手段之一,通过将想要突出或对比的内容用“连”字介引进入“连……也/都……”格式,从而起到“强调”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提出首先将汉语“连”字句划分为话题序位“连”字句、整体序位“连”字句和无序位“连”字句三类,在教学中对其分开区别教学,先教简单的话题序位“连”字句,次之教授整体序位“连”字句,最后再教无序位“连”字句。针对以上三类“连”字句,教学中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