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在靶控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下,CO2气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手术前后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通过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的检测,评估机体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性。方法:选择30例行CO2气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病人作为观查组, 30例开腹子宫切除术病人作为对照组。ASA Ⅰ或Ⅱ级,心功能Ⅰ或Ⅱ级,年龄40~50岁,体质量指数(BMI)18.5~23kg/m2,无血栓形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在靶控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下,CO2气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手术前后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通过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的检测,评估机体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性。
方法:选择30例行CO2气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病人作为观查组, 30例开腹子宫切除术病人作为对照组。ASA Ⅰ或Ⅱ级,心功能Ⅰ或Ⅱ级,年龄40~50岁,体质量指数(BMI)18.5~23kg/m2,无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术中常规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腹腔冲洗液使用温盐水,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5℃。两组病人均采用头低脚高+膀胱截石体位。手术时间控制在2~3h之间,术中出血量小于400ml,无术中输血。围手术期均未使用促凝血药。
两组病人术前用药为咪唑安定5mg,阿托品0.5mg,术前30min肌肉注射。麻醉诱导用靶控瑞芬太尼4ng/ml,咪唑安定0.1mg/kg,异丙酚1mg/kg,维库溴铵0.1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14次/分。麻醉维持用靶控瑞芬太尼4~8ng/ml,异丙酚2~4μg/ml,根据血压心率的变化随时调整药物剂量,使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根据PETCO2随时调整麻醉机呼吸参数使其始终在30~35mmHg的范围内波动。观察组用气腹机充入CO2,压力维持在12mmHg。两组病人输液量,输液种类大致相同。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h(T1)、术后24小时(T2)及术后72小时(T3)抽取静脉血检测以下指标: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2.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3.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GMP-140亦称P-选择素,定位于血小板α颗粒和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内。当血小板被激活时,α颗粒可与细胞膜迅速融合,在细胞膜表面表达GMP-140。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GMP-140的血浆浓度能直接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是血小板活化时特异性分子标志物。t-PA和PAI-1是纤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对血栓的形成有重要的调节作用。t-PA能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降解和消除纤维蛋白,在溶解血栓中起重要作用。PAI-1是t-PA的抑制物,可使有活性的纤溶酶生成减少,导致纤维蛋白降解障碍,有利于血栓形成。正常情况下,血浆t-PA及PAI-1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对于人体起着保护血管完整性和保持血管通畅的作用。t-PA/PAI-1可以反映纤溶系统的活性,一旦t-PA降低,PAI-1升高,打破了两者之间的平衡,就有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结果:
1.观察组(LH)与对照组(OH)组间比较,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活性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GMP-140、t-PA、PAI-1)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GMP-140的变化:两组GMP-140术后24h较术前1h均明显增高,术后72h恢复到接近术前1h水平。
3.t-PA的变化:两组t-PA术后24h较术前1h均明显升高,术后72h恢复到术前1h水平。
4.PAI-1的变化:两组PAI-1术后24h较术前1h均升高,术后72h恢复到术前1h水平。
5.t-PA/PAI-1的变化:两组t-PA/PAI-1术后24h较术前1h均升高,术后72h恢复到术前1h水平。
结论:应用靶控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CO2气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在术后凝血和纤溶系统活性变化方面无差异,CO2气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未增加术后DVT的危险性。
其他文献
背景: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是目前发病率高、治疗困难、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万新诊断的肝癌患者,另每年约有12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数的45%。由于肝癌起病隐匿,绝大多数的肝癌发现时已是晚期而无法手术,临床上肝癌的手术切除率仅为20%。近年来随着肝癌介入化疗的普遍开展,中晚期的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肝癌介入治疗所使用的化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GR、TLR4、Col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10的变化规律,以及地塞米松及乌司他丁对其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 选择ASA Ⅱ级、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地塞米松组(D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三组患者均在诱导时D组给予地塞米松0.5mg/kg、U组给予乌司他丁5000u/kg、
目的:糖尿病膀胱病变(DCP)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它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DCP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且影响因素很多。但不论哪种因素要影响膀胱的功能与形态都必须通过膀胱逼尿肌细胞来实现,所以近年来对于DCP肌原性因素的研究成为热点。一方面,动物实验中发现糖尿病膀胱逼尿肌舒张功能早期就受到损伤,另一方面,肾上腺素能β3受体(β3-AR)是调节人和大鼠逼尿肌
目的:肝纤维化是一个细胞外基质沉积和降解失衡的病理过程;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能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的形式进一步激活HSC,活化的HSC具有了收缩、增殖和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CM)包括胶原,层粘连蛋白、蛋白聚糖等的功能;与此同时,分泌的能降解ECM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减少,而其抑制剂(TIMPs)增
目的: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各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其发生和转归一直是临床上关注的热点。临床上约60%的胃癌患者虽然经过有效的治疗,仍会死于复发和转移。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其中,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该过程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基础。Pokemon蛋白是POK转录抑制物家族的一个成员,作为一转录因子参与相关细胞基因转录的调节,并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多效性作用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且难以治愈,病程进展迅速,易侵袭、转移、复发率高。随着医疗技术和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关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深入地研究肝细胞癌的发病机理以及探讨新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过氧
目的: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伴有异常子宫出血,但也有一部分子宫肌瘤患者无月经改变。因此,推测有月经改变的子宫肌瘤患者可能存在子宫内膜内环境的改变。最近研究发现,症状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有过度表达。正常月经的维持有赖于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及子宫内膜局部凝血、止血功能和血管舒缩
目的:通过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及其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研究8-iso-PGF2α与OSAHS及OSAHS合并高血压的相关性,旨在探讨OSAHS的病理生理变化,OSAHS合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其预测因子。方法:随机选择OSAHS患者40例(均为男性),均经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确诊,OSA
目的:上世纪末发现的S期激酶相关蛋白(Skp2)作为F-box蛋白家族的新成员,研究发现其主要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降解p27kip1编码蛋白,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7kip1则通过阻止细胞周期蛋白(Cyclin)与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阻止细胞由G1期向S期转化。研究表明Skp2的高表达及p27kip1的低表达或缺失是正常细胞恶性转化及异常增殖、分化的重要因素,
1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的建立1.1目的:腹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的DDC,观察大鼠血清淀粉酶的变化、并发症、死亡率及胰腺病理改变,探索最佳的造模剂量。1.2方法:雄性Wistar大鼠8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阴性对照组(NC组,n=16)和DDC500mg/kg组(CPⅠ组,n=16),DDC 700mg/kg组(CPⅡ组,n=16),DDC900mg/kg组(CPⅢ组,n=16),DDC400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