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呈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是疾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丙泊酚类似物二联苯衍生物TID-101能在多种机制下对抗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更为重要的是不会导致意识丧失,因此其在多种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由于该化合物亲脂性强,水溶性差,故溶出是其吸收的限速过程之一,存在生物利用度差的问题,限制了药物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脂质递送系统,其中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EDDS或SMEDDS)是由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均一混合物,在体外轻微振荡或体内胃肠道的蠕动下,可立即形成水包油型药物微乳,粒径约小于150 nm,能有效改善溶出,并能通过各种机制增强药物的口服吸收。本研究首先对TID-101的理化性质及分析测定方法进行了处方前研究,并应用不同链长(短链、中链、长链)及不同含量(低、中、高)的甘油酯为油相制备了九种处方的TID-101自微乳制剂(SEDDS),并对以上处方制剂的制备工艺、乳化性能、体外消化脂解后的药物分配、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大鼠淋巴转运吸收情况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本研究首先建立了候选化合物TID-101含量测定的HPLC分析方法,所选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C18(4.6×150mm,5μm),甲醇-水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流速为1m 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65nm。该方法经过方法学验证,在0.1100μg·m L-1的浓度范围内,TID-101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A=45.56C-16.16,r2=0.9993,检测限为40 ng·m L-1,最低定量限为80ng·m L-1,结果表明采用选定的色谱条件测定TID-101样品含量,峰形较好,专属性好、灵敏度高,测定结果稳定准确。第二部分考察了TID-101的基本理化性质,测定了TID-101的溶解度、解离常数p Ka、油水分配系数lg P。结果表明,TID-101的水溶性较差(5.57±0.91)μg·m L-1脂溶性较好,p Ka为(10.12±0.63),lg P为7.37,TID-101在自微乳各种候选辅料中具有可观的溶解度,并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符合制备自微乳制剂的各项条件。第三部分以TID-101为模型药物,系统地研究了TID-101自微乳制剂的制备处方和工艺。首先选用Cremophor RH40为乳化剂,1,2-丙二醇为助乳化剂,没食子酸丙酯为抗氧化剂,详细考察了处方中油脂的种类(甘油酯,长链C18、中链C8-C10、短链C2)对自微乳制剂自乳化区的影响。根据后续研究需要,选用上述三种甘油酯作为油相,并分别制备这三种链长油脂低、中、高含量的TID-101 SEDDS制剂。以粒径分布、稳定性、乳化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以上不同处方制剂的体外特性作了进一步评价。第四部分利用体外脂解动态模型评价了九种制剂的消化速率以及经胰脂酶消化后制剂对药物增溶能力的变化(水性分散相及沉淀相药物分配百分率)。在体外消化实验中发现,在快速消化期内,随着油脂链长的增加,SEDDS的消化速率减慢。经过体外消化后,SEDDS对TID-101在水性分散相中的最终增溶能力随着油脂碳链的增长及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其中高含量长链脂)肪酸甘油酯组(LCT-Hig),TID-101在水性分散相中含量为(84.63±13.40)%,沉淀相(12.13±7.30)%。低含量短链脂肪酸甘油酯组(SCT-Low),TID-101在水性分散相中含量为(51.30±7.31)%,沉淀相(43.02±3.42)%,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第五部分首先建立了淋巴液中TID-101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以及大鼠血浆样品中药物浓度的LC-MS/MS测定方法。其中淋巴液采用甲基叔丁基醚对样品进行提取,利用HPLC进行测定;血浆样品采用甲醇沉淀蛋白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乙腈-水为流动相,采用ESI源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负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为m/z 353.4→323.2(TID-101)和433.4→353.4(醋酸地塞米松,内标)。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大鼠口服TID-101自微乳的生物利用度及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TID-101在10120000 ng·m 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6),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回收率在83.89%86.69%之间。应用此法测试大鼠静脉注射TID-101脂肪乳、口服原料药及自微乳制剂后的血药浓度。其中自微乳制剂共分为九组,分别为不同结构(链长)及含量油脂的SEDDS处方(SCT–Low,SCT–Mid,SCT–Hig;MCT–Low,MCT–Mid,MCT–Hig;LCT–Low,LCT–Mid,LCT–Hig),收集血浆样品进行LC-MS/MS测定后评价生物利用度。建立麻醉大鼠肠系膜淋巴管和十二指肠双插管模型,通过十二指肠分别给予以上自微乳制剂以及原料药混悬液,收集淋巴液进行HPLC测定,评价油脂对TID-101 SEDDS的药物淋巴转运情况的影响并分析淋巴转运对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的贡献。结果表明,在九种SEDDS处方中,甘油酯的链长是影响TID-101淋巴转运的关键因素,相同含量条件下,不同链长油脂载体的淋巴转运的量顺序为LCT(C18)>MCT(C8-C10)>SCT(C2),并呈现显著的剂量依赖性(Hig>Mid>Low)。对于不含油相的对照混悬液处方,TID-101吸收基本不通过淋巴转运,而甘油酯含量较低的处方中淋巴转运同样并不明显,而在高剂量油脂组,淋巴转运对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的贡献较大。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口服原料药混悬液相比,利用TID-101自微乳制剂能有效提高其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其中自微乳处方中的油相的链长及含量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显著,在保证自微乳系统稳定的前提下,选用高含量的长链脂肪酸甘油酯(C18)作为自微乳制剂中的油相,不仅能有效减少药物在胃肠道的消化、析出,而且能提高药物通过淋巴转运吸收,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结合候选化合物TID-101理化性质特点,将其开发为自微乳制剂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