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受到了关注。本文通过对游戏理论的反思与评述,阐明游戏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价值,提出学生学习生活游戏化的观点。文章首先考察了教育史上有关游戏的研究观点,发现研究游戏的思想方式主要着眼于心理和认知层面。如:视游戏为能量、情绪的调节,及作为闲暇的文化观;视游戏为一种本能、寻求刺激的行为;视游戏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反映与促进手段;视游戏为一种模拟与替代经验、学习的教育手段。反观近年来我国教育中游戏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幼儿教育活动的讨论和分析上,中小学教育中的游戏则多倾向于研究如何使游戏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任务。教育中对“人文关怀”的倡导,承认个体生命的独特存在,鼓励个性的自由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游戏开始超越传统观念中的“儿童(幼儿)游戏”、“游戏活动”等相对狭窄、具体的概念范畴,逐渐转向“人的游戏”、“游戏精神”等相对宽泛、抽象的定义范畴。文章认为教育中的游戏研究要由研究“游戏作为教育的手段”,向研究“游戏是什么”、“游戏与教育”、“游戏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转变。对此,文章在对游戏的词源学考察和不同视阈下游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游戏的本质和游戏的特征:游戏是自由的,游戏是自足的,游戏是自我表现的,游戏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目的与手段的双重内在性。文章从以下几点分析游戏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价值:一、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本真存在。学生是一种作为人的存在,游戏是其获得本真存在的一种主要方式。游戏是学生的一种生活,学生在游戏中构造着世界、理解着世界、与世界建立起广泛的意义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游戏精神,游戏精神几乎统整了学生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二、游戏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所具有的性格。学习被视为学生生命活动的展现,具有当下性、全息性甚至一次性。学习不仅要为知识负责,更要为学生的全部生活负责。作为学生生活之一部分的学习,必须关注人的存在方式和学生的成长质量,应具有游戏的品格。三、游戏重构学习生活中的对话。当游戏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植根师生的灵魂深处,学习生活中的对话者就如进行游戏一般、忘却自身、完全投入对话中。游戏者在游戏中的存在是地位一致的、并且也走出了主体的边界,在彻底的游戏中、在存在中相遇。文章联系当前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习生活中的学习异化、“真假游戏”的误识、新课程改革中的游戏等现象进行分析,反思学生学习生活中游戏的缺失及其对学生发展造成的危害。最后,提出在游戏指引下构建理想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