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为支撑,以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比较文学原理为具体指导,对我国当代典型的生态作家郭雪波和前苏联(吉尔吉斯)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小说创作做一个生态视域的比较研究。本文从生态立场、美学追求、创作问题及启示等方面对二者的创作进行比较。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述生态小说的形成背景,综述生态小说创作和研究现状,指出将郭雪波和艾特玛托夫引入生态批评视角的可行性和重要性;阐述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相关理论,将郭雪波与艾特玛托夫纳入比较研究的逻辑轨迹。第一章分别阐述郭雪波和艾特玛托夫的生态创作立场。两位作家在相同的生态责任担当下由于各自所处时代和文化语境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诉求:郭雪波强调对生态文化独立性和多元性的维护,其生态立场具有后现代生态学意蕴;艾特玛托夫则秉承了深层生态学世界观,以“地球人”的姿态面向时代和世界,试图在世界范围和人类几千年历史经验的范畴内来思考和解决生态危机。第二章比较郭雪波与艾特玛托夫生态书写的美学追求,主要从绿色族群文明的碎片、寻归荒野的神明、隐秘复魅的精灵、孤独救赎的自然使者以及“环”的时空之维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作家在全方位的表达其生态书写的美学追求的同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生态整体主义的自觉认同下对人类进行重新定位,试图弥合人类中心主义招致的人与自然之间几近断裂的关系。并且由于两位作家创作资源和地域心理的不同,呈现出“大漠长风与林海草原”两种各具特色的美学风格。第三章分析“郭雪波——艾特玛托夫”生态文学场的形成原因并对其生态创作的误区进行审思,从宏观上对二者的生态创作进行观照。通过对文本的仔细解读,可以探寻到二者在生态创作上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郭雪波——艾特玛托夫”生态文学场,其成因可归结到时代规约、文化语境和种族认同等三个方面。两位作家在生态创作中不断寻求小说艺术表现力之道,但这种探索的力度和深度显然不够,二者都陷入了作家的过度介入和文学性的疏离的误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学之根的断裂与意识形态的梗阻。结语部分在总结郭雪波与艾特玛托夫生态创作得失的基础上,思考中国生态小说创作如何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