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呈现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急性发病住院至出院后6个月内的心理弹性水平及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心理弹性水平及变化的因素。同时探究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对卒中后抑郁、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于2017年2月到2018年1月通过便利抽样法从上海市两所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取样。共纳入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8例。在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同意后开始问卷调查。采用电话随访与上门随访相结合方式,调查时间点:急性住院期、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调查工具:一般资料调查表、改良Rankin量表(mRS)、功能独立性评测(FIM)、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医学应对问卷(MCMQ)、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分别用于测量患者的人口社会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心理弹性水平、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情绪、生活质量。统计分析方法:使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及预测作用的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增长混合模型(Grouth Mixed Model,GMM)对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群心理弹性的进行异质性检验;使用MIXED程序分析不同时期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弹性水平对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随访完成情况:共纳入228例患者,其中204例全程参与4次调查,217例完整参与了2次及以上随访,失访率8.9%。研究过程中复发9例,复发率4.15%,死亡1例,死亡率0.46%。不同时期心理弹性水平及变化趋势:研究对象急性住院期心理弹性均分62.19±14.03分,并在发病至出院后6个月内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每个月下降3.0783分(p=0.0003)。研究对象的心理弹性变化过程具有群体异质性,获得四个潜类别轨迹组:高弹下降组(9.3%)、低弹成长组(4.9%)、临界平稳组(55.9%)、中弹降低组(29.9%)。各组在人口学、疾病相关资料以及心理因素方面具有差异性。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分析: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及变化趋势受宗教信仰、工作状态、居住状况、吞咽功能、住院天数、照顾类型、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有宗教信仰比没有宗教信仰的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高(p=0.0003);患病前在职比非在职的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低(p=0.0274);患病前独居的患者比与家人合住的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高(p=0.0147);发病入院洼田饮水试验阳性患者比试验阴性的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低(p=0.0446);急性住院期时在三甲医院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比住院时间较短的患者心理弹性水平高(p=0.0309);由亲属照顾的患者比无人照顾的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高(p=0.0096);自我效能感越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p<0.0001);发病后采用面对应对策略越多,心理弹性水平下降速度越慢(p<.0.0001);对疾病采取屈服应对策略越多,心理弹性水平越低(p<0.0001)且心理弹性水平下降速度越快(p=0.0188)。心理弹性水平与抑郁的关系:不同时期心理弹性水平与抑郁有较大的负相关关系(ρxy=-0.7620),在控制了人口社会学因素、疾病相关因素、焦虑情绪因素后,心理弹性(CD-RISC评分)每增加1分,抑郁(HDAd评分)水平得分降低0.1027分(p<0.0001)。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发病住院时的心理弹性水平对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作用:心理弹性低分组(得分低于65.4分)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发生抑郁风险较心理弹性高分组(65.4分以上)高3.46、2.31、32.33倍。心理弹性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剔除重复测量水平间相关性后,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具有较大正相关关系(ρxy=0.6541);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患者心理弹性(CD-RISC)每增加1分,生活质量得分(SS-QoL)水平得分提高0.2623分(p<0.001)。心理弹性、抑郁、生活质量的关系:在患者急性发病住院至出院后6个月的不同时期,心理弹性始终对抑郁情绪发挥缓冲作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弹性对抑郁的负向作用逐渐增大;心理弹性始终对生活质量发挥正向作用,心理弹性既可以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又可以通过改善抑郁间接提高生活质量,总效应达0.33以上。结论心理弹性是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积极心理学因素,对抑郁具有缓冲作用,并可通过直接、间接作用正向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可通过患者在急性住院期的心理弹性水平间接预测患者出院后不同时期的抑郁发生风险,以便尽早对高危人群实施干预从而预防卒中后抑郁的发生;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弹性在发病半年内呈较低水平并有随时间下降趋势,其水平及变化趋势受到宗教信仰、工作状态、居住状况、吞咽功能情况、住院天数、照顾类型、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影响,医护人员可通过干预以上影响因素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而减少抑郁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