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来,抗战小说在中国场域再度兴盛。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抗战小说出现了新的文学特征。这主要是由于作家采取了个人化历史叙事的书写模式造成的。伴随着书写模式的转变,小说对历史、战争的反思更加深刻;叙述视角和思维模式不断得到突破;战争小说中的人性描写,以及人性的多元复杂性也更加充实和丰富。这些抗战小说是对传统的历史小说,特别是对革命历史小说很好的补充和创新,为我们构建出一幅更加完整而真实的抗战全景。论文第一章主要厘清了与抗战小说相关涉的几个关键概念。抗战小说是对历史战争的书写,所以历史与历史小说、时间与记忆以及抗战小说等概念是抗战小说无法回避的关键词。如何回答“什么是历史?”“人类如何记忆?”“什么是历史小说?”等问题,对于这一时期抗战小说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章是具体剖析了近二十年的抗战小说的整体脉络和基本理论。本章首先对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抗战小说的书写脉络进行了梳理,认为它们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创新与补充;同时探讨了个人化记忆诞生的理论依据,在这些抗战小说中,战争的历史不再是政治意识、阶级斗争的展开,而是个人记忆的再书写。随之,对个人化叙事的张扬以及“历史背景化”等特征进行了理论剖析,从而为后文奠定了论证基础。第三章深入研究了个人记忆中的历史战争是如何被书写的,即书写方式。在近二十年的小说中,作家们力图表现一种个人化的真实历史;同时采取了新的叙述视角;打破了传统的线形叙事逻辑,时间按照个人意愿随意书写;而且突出表现了个人化生活的偶然性等。第四章深入分析了战争记忆中的“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其人性又是多元复杂的。传统的革命历史小说对人性的挖掘很不够,与之相较,近年来的抗战小说在此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人性被刻画的复杂而全面,人的面貌也显得愈加清晰而真实。战争,对于个体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困难和灾难。对战争中个体人的苦难与命运的描绘,也遂之成为新抗战文学的突出特点之一。论文的最后是结语。抗战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抗战小说恰是对抗战记忆的文学书写。近20年以降的抗战小说在超越先前抗战小说的基础上,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写作经验,也极大地丰富着抗战文学的整体格局。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新抗战文学之所以得以兴盛,乃是现实意义的催使,它隐喻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