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阶段,这一时期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促使汉代建筑的主体构架和承重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奠定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基础。但由于发现的建筑遗迹及实物较少,目前学术界对汉代建筑类型及结构多集中在对部分建筑类型及构件的分析和探讨,尚未对建筑类型及其技术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文在前人对汉代部分建筑结构及其特点讨论的基础上,以汉代墓葬和祠堂内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上的建筑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对汉代建筑图像中的建筑类型、结构及其中体现出来的建筑技术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以期获得对汉代建筑面貌和技术发展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本文在对汉代画像中的建筑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建筑图像中除了建筑形象之外,还包含了许多汉代的文化信息,因此本文又运用图像学方法对部分建筑图像以及墓室图像装饰空间中蕴含的汉代文化进行了探索。论文的内容共分为以下六章:第1章是绪论。其中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对象进行介绍,总结了汉代建筑图像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主要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等,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思路进行了阐述。第2章是对图像中包含的建筑类型与结构的研究。文中在对图像中的建筑进行识别和定名的基础上,以建筑功能为依据并参考汉代文献记载,将图像中的建筑分为门阙类、室堂类、居住类、处类、养藏类、祠庙类和礼仪类等七大类,并对各类建筑的结构及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对图像中的建筑及其结构形成一个系统认识。第3章是对建筑图像的分区与分期研究。本章将目前发现的所有建筑图像根据分布地域及其年代分为华东区、华中区、西南区和北疆区,并对这四区内建筑图像进行分期研究,对各区内各个阶段建筑图像中的建筑类型发展及结构变化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并藉此获得了图像中包含的汉代建筑面貌及建筑技术的发展线索。第4章是对建筑图像中的建筑结构及其中反映出来的建筑技术进行研究。本章将图像中的建筑与已发掘的汉代建筑遗迹和汉墓出土建筑模型明器中相似建筑形象如阙、单层房屋、楼阁、庭院和桥梁等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对图像中的建筑结构进行验证和补充。在此基础上对图像中的楼阁、亭榭和桥梁等建筑结构变化中体现出来的建筑技术进行深入探索,着重探讨了汉代建筑中木作结构的发展状况及其中体现出来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可知,木作建筑中的抬梁式、穿斗式和井榦式三大构架均已产生,斗栱和梁枋的基本结构在汉代均已初步成型,高层建筑的支撑技术有了显著的发展。第5章是对图像中蕴含的汉代文化的研究。通过对建筑图像中具有典型性的阙、亭榭和桥梁等建筑功能及象征意义的探讨可知,图像中的建筑除了具有本身的建筑功能之外,也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如阙被作为生界、冥界与仙界出入口和亭榭被作为登高祈福升仙场所的象征内涵。本章进一步利用图像学方法对桥梁图像的内容和象征意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绎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桥梁从最初作为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建筑逐渐衍生出具有沟通生界、冥界与仙界纽带的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该章还对汉代典型的画像石椁墓、画像砖墓、画像石墓和壁画墓中使用某些特定图像内容组合时所表达的墓室装饰空间文化内涵和空间象征意义进行了探索,发现汉代墓室中用某些特定的图像组合方式和配置规律将各个墓室装饰成相互联系的象征空间,较为完整地表达了当时推崇的文化与信仰。第6章是结语。对图像中的建筑类型、结构及其建筑技术的时代发展进行总结得出汉代建筑发展的三大趋势:一是随着汉代木作结构的发展及木构架的相对成熟和大量运用,汉代建筑屋檐及屋身出现由低变高的发展,二是汉代高层建筑逐渐摆脱了战国时期大量使用高大夯土台基增加建筑稳定性及高度的做法,开始使用较大的斗栱立柱支撑高层建筑,使得建筑基础支撑结构出现由实变虚的发展;三是在内部空间增大的基础上,汉代建筑也出现了从密集支撑到逐渐悬空的建筑结构。通过图像学研究获得的墓室建筑图像装饰空间中表达的文化和象征内涵进行总结得出汉代墓室中的图像组合所表达的两大主题:一是寄予了对逝者的祝福及借助图像中的某些象征内涵祈祷逝者能够飞升成仙的愿望;二是以追忆墓主人生前功绩和生活为主,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