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术前黄斑进行检查分析,并且动态监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黄斑的结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收集有288例(386眼),分别用OCT和前置镜对患者进行眼底检查筛选黄斑病变,比较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并对黄斑病变的种类、所占比例及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以上患者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入选171例(222眼),将其分为以下两组:A组:白内障术前OCT检查未发现黄斑部病变的患者106例(149眼);B组:白内障术前OCT检查发现合并有黄斑部病变的患者65例(73眼),观察其术前及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视力并使用OCT定位检测不同时间段黄斑结构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并进行分析,明确术后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厚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术前OCT检出有黄斑病变者所占比例为23.8%,前置镜检出黄斑病变者所占比例为15.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高龄、合并糖尿病、合并病理性近视或葡萄膜炎患者黄斑部存在病变的比例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CT结果显示各种黄斑病变如下:黄斑水肿(19.57%)、玻璃膜疣(13.04%)、病理性近视脉络膜萎缩(10.87%)、萎缩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10.87%)、黄斑前膜(8.70%)、硬性渗出(8.70%)、黄斑盘状瘢痕(6.52%)、软性渗出(5.43%)、脉络膜新生血管(4.35%)、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脱离/劈裂和裂孔(4.35%)、黄斑裂孔(2.17%)、视网膜下出血(2.17%)、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1.09%)。A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数分别为:248.23±20.49μm,254.64±19.60μm,253.42±17.90μm,252.14±18.88μm,255.19±20.54μm,术后各时间段之间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为术前混浊晶状体干扰信号所致。未发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厚度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B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测原因同上。其中黄斑水肿的患者术后1个月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其他各时间段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厚度之间存在负性直线相关关系,考虑原因为黄斑水肿患者在术后1个月时出现黄斑水肿加重,而其他黄斑病变患者的术后各期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厚度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OCT检查能够更准确发现白内障患者术前的黄斑部病变,并对初步预估术后视力、选择人工晶体和诊断黄斑病变有一定指导意义;OCT检查能够对白内障术后黄斑区结构及黄斑中心凹厚度改变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地了解其改变情况;在本研究中,无并发症的白内障患者行常规白内障超乳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其正常黄斑形态结构未见明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