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构建:中国书法话语在英语世界中的旅程——重点探讨书法基本语汇的英译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thos_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国传统世界观和思想价值。它以优美的线条和考究的布局丰富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本文综合了实证探索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书法基本语汇的英译和传播,进而描摹了中国书法在英语世界中被构建的形象。  本文建立了中国书法话语的英语语料库(来源于1920年代至2010年代的典型文本),借用检索软件分析中国书法基本语汇,结果显示:在英语世界,著名书家、基本书体和特定朝代构成了中国书法文本的宏观形象;书体名称的英译由多元逐渐走向统一,意译占主导,但会根据文本类型而做微调;笔画描述语汇被明显弱化,文化负载词语不再凸显,取而代之的是英语读者易于接受的词汇。以上基本语汇的英语传播,集中体现了中国书法在英语世界的形象。继实证研究之后,对以上实证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并做出解释。勒菲弗尔提出:翻译是改写与操纵,主流诗学、专家及赞助人是翻译背后的三大推手。而近一个世纪的中国书法基本语汇在英语世界中的传播,本身就是不断被改写、受各种因素推动的过程,所以该理论可以最为有效地解释实证分析发现的现象。分析表明:英语世界的主流诗学、专家和赞助人以各自的方式共同操纵着中国书法话语的英译,最终构建了这样的中国书法形象:强调书法家、书法史和书法基础知识,用字母书法的词汇来翻译中国书体名称,弱化中国传统思想的负载语汇,注重传达线条的美感和空间感。这样构建出的中国书法形象反过来也体现了活跃在英语世界的主流诗学,以及专家、赞助人的审美和利益,但和正宗的中国书法形象拉开了距离。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密切,高层领导人互访愈发频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外宣翻译,尤其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重要
西奥多·德莱塞,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社会小说家,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正是这位作家,一扫美国小说羞涩斯
现存《红楼梦》英译研究多以杨译、霍译为研究对象,有关邦译、乔译的研究寥寥可数。乔译DreamofRedChamber的译者H.BencraftJoly溘然离世,只留下56回的译文。该译本是完全按照
翻译是言说国家故事、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前人关于欧美文学里中国形象的建构著述颇丰,但却忽略了翻译这一媒介对于西方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塑造起到的关键作用。自19世纪中
荒岛这一文学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的托马斯·摩尔,后来的莎士比亚,丹尼尔·笛福,威廉·戈尔丁等等历代作家都曾对这一文学意象做出过不同的演绎。于时空的局限,不同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