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国传统世界观和思想价值。它以优美的线条和考究的布局丰富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本文综合了实证探索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书法基本语汇的英译和传播,进而描摹了中国书法在英语世界中被构建的形象。 本文建立了中国书法话语的英语语料库(来源于1920年代至2010年代的典型文本),借用检索软件分析中国书法基本语汇,结果显示:在英语世界,著名书家、基本书体和特定朝代构成了中国书法文本的宏观形象;书体名称的英译由多元逐渐走向统一,意译占主导,但会根据文本类型而做微调;笔画描述语汇被明显弱化,文化负载词语不再凸显,取而代之的是英语读者易于接受的词汇。以上基本语汇的英语传播,集中体现了中国书法在英语世界的形象。继实证研究之后,对以上实证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并做出解释。勒菲弗尔提出:翻译是改写与操纵,主流诗学、专家及赞助人是翻译背后的三大推手。而近一个世纪的中国书法基本语汇在英语世界中的传播,本身就是不断被改写、受各种因素推动的过程,所以该理论可以最为有效地解释实证分析发现的现象。分析表明:英语世界的主流诗学、专家和赞助人以各自的方式共同操纵着中国书法话语的英译,最终构建了这样的中国书法形象:强调书法家、书法史和书法基础知识,用字母书法的词汇来翻译中国书体名称,弱化中国传统思想的负载语汇,注重传达线条的美感和空间感。这样构建出的中国书法形象反过来也体现了活跃在英语世界的主流诗学,以及专家、赞助人的审美和利益,但和正宗的中国书法形象拉开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