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乳腺癌3.0T-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病理类型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讨ADC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及分子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经手术且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共140例(浸润性导管癌125例,导管原位癌10例,髓样癌2例,黏液腺癌3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47.8岁,肿瘤体积约10mm×14mm×20mm~65mm×25mm×35mm。所有病例术前行常规3.0T-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0、800s/mm2,在扩散图像处理后的表观扩散系数图上,于病灶最大层面及/或其上下两层面选取感兴趣区(ROI)测量ADC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分析所有患者平均ADC值与乳腺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及各种分子生物学指标(ER、PR、Her-2、Ki-67)间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结果本研究140例患者中,单向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平均ADC值不同(F=9.115,P<0.01),而且显示这样的趋势:浸润性导管癌、髓样癌、导管原位癌、黏液腺癌的平均ADC值逐渐变大。经进一步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显示,在浸润性导管癌和黏液腺癌、导管原位癌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2,P=0.002),其余两两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浸润性导管癌各级别的平均ADC值有所不同,I、Ⅱ、Ⅲ级分别为(1.152±0.072)×10-3mm2/s,(1.102±0.101)×10-3mm2/s,(1.035±0.107)×10-3mm2/s,具有差异(F=6.207,P=0.003)。Ⅲ级的平均ADC值与I级、Ⅱ级间存在差异(P=0.034,P=0.006),I级与Ⅱ级之间无差异(P=0.741)。病理分级与平均ADC值呈负相关(r=-0.342,P<0.001)。ER表达阳性组平均ADC值(1.060±0.089)×10-3mm2/s显著低于ER表达阴性组(1.130±0.115)×10-3mm2/s,(P<0.001)。PR表达阳性组平均ADC值(1.055±0.096)×10-3mm2/s显著低于PR表达阴性组(1.121±0.106×10-3mm2/s),(P<0.001)。Ki-67表达阳性组平均ADC值(1.063±0.101)×10-3mm2/s显著低于Ki-67表达阴性组(1.153±0.090×10-3mm2/s),(P<0.001)。Her-2阳性组平均ADC值(1.065±0.130)×10-3mm2/s与阴性组(1.096±0.095)×10-3mm2/s间ADC值无差异(P=0.147),且与ADC值无相关性(P=0.147)。进一步分析发现,平均ADC值与ER、PR、Ki-67呈显著负相关性(P均<0.001)。结论MRI的DWI成像可提高对乳腺癌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率,通过对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的ADC值进行分析,可为乳腺癌术前病理分型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拒绝手术的患者提供治疗方案;通过对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ADC值分析,以及进一步对浸润性导管癌ADC值与组织学分级及各种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病理类型、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从而在治疗方面提供一定参考依据。这对乳腺癌患者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