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浦东新区某教育署在“关注课程、聚焦课堂”系列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关注课程,聚焦课堂,研究教学、促进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推进以课堂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本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素质。在这个大环境下,署内发起了一场“怎样的课才算好课”的专题讨论、组织了“怎么能上好课”的展示研讨、形成一组“这才算是好课”的研究成果的系列活动,笔者有幸参与了此项活动,并作为“什么才算好课”的专题讨论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参加了一系列关于“好课标准”的研讨活动。本论题就是在这样背景下提出的。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方法,其过程表现为论文的框架是:“听课评课标准制定的主体——‘标准’本身的讨论——如何执行或执行中的困难克服”这三个环节。此外,笔者还针对这些环节进行了调查研究,将日常的工作经验、讨论、案例等材料与实证调查的结论相互验证,以加强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对分别代表公办、民办、转制学校的YJNX中学、JPXX中学、XZY中学、MYXY中学实施了有效样本为198人的问卷调查;对若干中学、区教育发展院、大学教师和行政干部进行了11人次访谈;收集了大量案例;并作了较为全面的文献查阅。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笔者及所在小组先后参与了教育署的专题讨论的会议、多所学校的公开展示课的听课评课活动和众多教研组的研讨活动,分析了制定好课标准的“主体性”问题,在对传统的主体进行反思的前提下,认为制定标准不能单纯地由行政领导、专家学者作主,而教师及学生参与是必要而可行的。好课“标准本身”的具体指标也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获得,是多元化的,其要素涉及诸如讲授方式、师生关系、理解与评价等等,最终在一次次听课评课、讨论争议的过程中反复修改形成了共识的标准。最后本研究指出从管理学的“人性哲学”的观点看,教师往往会存在惰性,自律、责任心不强等不利于新标准执行的问题,因此要建立标准执行的配套制度。所以,本文最后一章着重阐述新标准在推行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这些困难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就是想通过实证研究、行动研究得到些许基础性的结果,为相关研究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