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贫困问题出现了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2005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是1245.6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47.7%,部分少数民族处于整体贫困状态。消除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任务非常艰巨,反贫困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民族地区也成为了全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这些地区能否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能否巩固前一时期扶贫攻坚的成果,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在中国31个省区市中,贵州是和甘肃、宁夏、青海、西藏等排在一起的最弱势省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更有这么一段描述:“如果贵州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人类发展指数仅刚超过非洲的纳米比亚”。贵州是我国农村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的省份之一。截至2006年底,全省农村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55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52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12%以上。而在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贵州有48个国家贫困县,占全省86个县市区的56%,占全国592个贫困县的8.1%,而在贵州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中,绝大部分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在全省48个贫困县中,有34个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县,占70%,贫困人口75%左右是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是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可以讲,贵州贫困问题主要就是贵州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典型的深山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率高,贫困问题也非常严重,城市化比率极低。黔东南州是贵州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特殊的民族构成加上历史上存在的问题使得这一地区始终没有摆脱贫困的桎梏。如何探寻一条行之有效的脱贫路子就成为了摆在笔者乃至众学者面前的一项课题。要脱贫,离不开扶贫。然而国家扶贫的力度毕竟是有限的。在扶贫这一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焦点的今天,如何改变扶贫方式、落实扶贫政策、增强民族地区自我造血功能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就是本文的立意所在。本文通过对一个典型自治州的脱贫工作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总结民族地区扶贫、脱贫的经验和教训,思考、探索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方向、策略和方式。笔者在调研过程中,结合政府部门和NGO提供的材料,以资料收集和入户访谈为最主要的方法。通过前期准备阶段的资料收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民族构成及分布情况;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通过与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实际接触,获取当地政策文件等一些官方材料和统计数据;在当地图书馆及文献部门查阅一些与调研课题有关的报刊杂志,关注当地发展动态;通过入户访谈,了解当地实际贫困问题以及扶贫工作落实等问题的看法,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文章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关于“贫困”的理论,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以及扶贫工作的实施情况。第二章介绍了贵州省的贫困状况及扶贫工作,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贫困状况及扶贫工作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和分析。第三章总结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扶贫工作的做法,分析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宏观和具体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