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残差动量策略提出的初衷是为了控制传统动量策略巨大的下行风险。残差动量策略与传统动量策略同为动量类策略,在构建前者时使用的是累计历史异质收益率,而在构建后者时使用的是累计历史原始收益率。由于异质收益率考虑了不同资产在各个系统性风险上暴露水平的差异,残差动量策略应当具有更高的收益率与更低的风险,包括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中的实证结果证实了这种猜想。然而,中国A股市场中残差动量策略是否能够获得显著且稳定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差动量策略提出的初衷是为了控制传统动量策略巨大的下行风险。残差动量策略与传统动量策略同为动量类策略,在构建前者时使用的是累计历史异质收益率,而在构建后者时使用的是累计历史原始收益率。由于异质收益率考虑了不同资产在各个系统性风险上暴露水平的差异,残差动量策略应当具有更高的收益率与更低的风险,包括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中的实证结果证实了这种猜想。然而,中国A股市场中残差动量策略是否能够获得显著且稳定的利润仍然存在争议;如果该策略能够稳定套利,那么这种利润的来源又是什么。因此,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残差动量策略在中国A股市场中是否具有盈利性;其二,残差动量策略盈利性的形成机理是什么。在研究残差动量策略时,本文始终将传统动量策略作为参照物。一方面残差动量策略与传统动量策略是孪生关系,另一方面,残差动量策略作为一种经风险管理的传统动量策略,具有其独特的性质。首先,本文梳理了有关传统动量策略与残差动量策略的文献。一方面,本文从理论模型和实证证据两个角度梳理了传统动量策略在美国股票市场中的盈利性形成机理。在理论模型方面,传统动量策略的盈利性可能来自于投资者对企业信息的反应不足或者反应过度,两种假设均能导致资产价格序列表现出正的序列相关性;在实证证据方面,传统动量策略的盈利性可能来自于某些不同于基准风险模型内风险因子的系统性风险溢价,也可能来自于策略本身的构造方法与市场结构;这些文献为研究残差动量策略的盈利性及其形成机理提出了大量的方法论。另一方面,本文从经济学意义与策略可行性两个角度评价了三步法、直接回归法这两种残差动量策略构造方法,并以规范的形式重新阐释了三步法构造的具体步骤。其次,本文验证了残差动量策略在中国A股市场中的盈利性。在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时间区间中,残差动量策略平均每月可以获得0.69%的收益率,且波动率为3.90%,投资组合的夏普比率达到0.61,且该收益并不能被基准风险模型解释,具有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不仅如此,残差动量因子同样具有较强的收益排序能力,随着因子值的上升,因子十分组资产组合的收益率同样表现出单调上升的模式,这种现象同时存在于原始收益率与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中。在策略可行性方面,残差动量组合持有的主要是大市值、高估值、高盈利的股票。这些股票大多属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两融标的,相较其他资产定价异象,残差动量策略的可行性几乎不会受到流动性、交易成本、卖空约束的限制。然后,本文分析了残差动量策略在中国A股市场中的收益特征。为分析残差动量策略与市场状态的关系,本文分别从前期市场与当期市场两个角度划分市场状态,进而发现残差动量策略的收益主要来自于趋势行情而非反转行情,在当期市场涨跌与前期市场方向相同时,残差动量策略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这主要是因为残差动量策略在牛市中的收益特征类似于买入看涨期权,在顺应趋势的同时准确捕捉了股票的超涨信号;在熊市中表现出负向的市场因子风险暴露,抵御市场下跌风险。为分析残差动量策略与行业效应的关系,本文分别构造了行业内策略与行业间策略,进而发现残差动量策略的收益主要来自于行业内而非行业间的股票分化,这为我们从更细致的角度提供了资产定价额外信息。接着,本文从残差动量因子构造方法的内生性的角度讨论残差动量策略盈利性的形成机理。本文尝试使用多种不同的基准风险模型计算异质收益率进而构建残差动量策略,发现市场因子对策略盈利性的贡献最强,历史均值、盈利因子、投资因子次之,因此基准风险模型的有效性有助于提升残差动量策略的收益。为解释风险因子对策略盈利性贡献的差异,本文认为异质收益率获取的难度与其策略贡献呈现正相关关系:依赖历史均值或市场因子的异质收益率可以通过买卖资产或(并)买卖股指期货实现,可实现的异质收益率吸引动量交易者做出反应,进而表现出残差动量效应;而依赖其他因子的异质收益率实现难度较大,为策略利润的贡献较小。关于所依赖风险模型的有效性与残差动量策略盈利性之间的关系,本文同样得到了能够支持该观点的证据。最后,本文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角度讨论残差动量策略的形成机理。通过检验滞后的动量因子在资产定价中的作用考察因子是否出现反转特征,进而判断因子反映的是投资者何种非理性行为。本文发现,残差动量策略与传统动量策略可以分别作为衡量投资者情绪的指标,前者体现的是投资者反应不足行为的程度,后者体现的是投资者反应过度行为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指标在同时使用是具有更稳定的表现。
其他文献
《关于开展上市公司职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对员工持股做出政策指导,目的在于提高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自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政策的呼吁,将员工持股计划列入规划范围内。2014-2021年,我国宣布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完成的数量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9.6%,发布员工持股计划预案公告的数量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0.4%。员工持股成为公司治理领域的热点话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反映了其为
近年来,随着各方对公司监管环境的严峻性、自然资源供应的不足性、全球节能减排问题的流行性,使得较多的传统投资者开始关注除公司本身经营情况之外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研究ESG的影响,并不是完全为了服务公共活动或者非盈利活动,而是一个有效的指标,在不完全脱离传统投资活动判断指标的前提下,ESG可以作为现有传统财务分析和投资指标的一项补充。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学者开始研究ESG对企业的影响,ESG因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让疫情期间大跨步发展的教育行业遭受重挫,伴随疫情和实体经济的双重震荡,教育板块总市值蒸发高达90%。当前互联网以及教育培训行业岗位的流失,造成大量社会人士向考公考研梯队流动的局面,“考研热”、“考公热”一时成为趋势。市场需求循环创造了考公考研和职业教育培训企业存在的价值。该类企业未来将会成长为教育板块的中流砥柱,因此探讨适用于这类型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在评估
2021年作为向“双碳”目标迈进的元年,颁布了许多低碳环保相关的政策意见、管理办法等。碳中和对各行各业乃至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本文仅聚焦碳中和目标下影响较大的环保行业企业,意图通过分析碳中和目标及相关政策对环保产业及行业内企业的微观影响,探讨案例企业在碳中和目标下的发展前景和价值估计,以此来窥见碳中和目标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以期对如何按时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一些研究结论。
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是资产管理领域重要的主题。学术界对尾部风险的研究多集中于系统性尾部风险,近年来,有学者使用美国股票市场的数据发现,当使用风险价值作为尾部风险的代理变量时,尾部风险高的股票,其预期收益率反而更低,这种现象就是“尾部风险异象”。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也存在同样的现象。研究者对尾部风险异象的解释是,尾部风险具有持续性,投资者经常低估尾部风险的持续性,从而高估了高尾部风险股票的价值,导致了这
现代公司治理体系的典型特征是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某些契约存在不完备的现实情况下,监管层人员是企业剩余控制权的实际掌权者。与一般员工相比,在企业发展决策过程中高管群体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公司法》规定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某些重大决策领域拥有比较大的话语权。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国的高级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处于持股比例偏低,甚至是零持股的状态(Che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任何一种股票或组合的超额收益都为零,但在实证中发现了很多市场异象,动量溢出效应便是其中之一。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种种联系,但一家公司的投资者或该公司的分析师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联系,那么该公司的价格可能会对其他公司的相关消息反应迟缓,其中一个公司过去的收益就能够预测其关联公司的收益,这种领先滞后关系就是动量溢出效应。判断公司关联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行业关联,地理关
至今,我国债券市场已经走过了四十个年头,总存量规模在2020年首次达成百万亿元成就。作为一种灵活、有效且安全的融资机制,债券产品无论是为实体企业服务还是国计民生发展都提供了坚定的动力,由此我国提出资本市场的长期战略之一就是逐步提高债券融资在企业直接融资中的比重。但自2016年开始,债券市场信用违约事件层出迭见,大批企业宣布无力偿还债券融资,导致投资者对债券产品一片质疑,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以企业信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性隐性债务规模持续扩张,政府举债资金的闲置问题也愈演愈烈,现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隐患之一。追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历史轨迹,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地方政府的工作思路以谋取发展为主线,但分税制改革重构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一方面既要完成经济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称制约,因此地方政府的融资问题层出迭见。受旧时财税制度的约束,地方政府的直接
最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渐应用到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中,互联网消费、移动支付、电子商务以及在线娱乐等数字产品和服务走进并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数字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被更多人接受并认可,也推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经济新常态下,数字经济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动能,不仅在宏观层面作用于产业结构转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也在微观层面上优化家庭消费结构。关于数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