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常用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几乎每个思想家都论述过幸福,亚里士多德便是其中的一位对幸福问题洞察全面而深刻的哲学家。这位古希腊德性幸福论的集大成者,在古希腊城邦生活的背景下,通过批判地吸取柏拉图等前期思想家有关幸福论述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以至善为起点,通过德性的完满实现而达到的幸福观,将德性幸福论完善并发展到了一个顶峰。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研究较多,且大多数研究者是从《尼各马可伦理学》来解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的。国外学者较多的是对其是涵盖论还是理智论这两种观点上的争论。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理论没有一个前后一致的观点。就国内研究而言,也多是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翻译和解读。在国内许多哲学史的著作中,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多是直接转述其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相关论述,没有深入具体分析。而国内各类期刊资料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研究则多是从德性入手将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定位在德性幸福观上,其《政治学》及“实现活动”这一极其重要的概念还没有在理论上引起重视。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德性”是具有更为深刻内涵,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的德性。因此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的研究,即要继承前人对其德性幸福论的深刻理解,又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实现活动”这一重要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全面把握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丰富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与此同时,结合我国自古至今的幸福观传统,以及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幸福观现状及相应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从中获得塑造和谐社会下幸福观的启示。本文追根溯源,通过阅读有关叙述古希腊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研究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产生的现实前提和理论前提并通过解读亚里士多德文本(主要是《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了解其幸福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深刻内涵。此外对不同时期的幸福论思想著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深入把握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与我国古代幸福理论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现状塑造和谐社会幸福观。全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这个部分包含对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产生的现实来源和理论来源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中幸福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幸福的根本观念是至善,快乐、财富、荣誉不等于幸福等观点,这是文章的第二部;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在于完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的实现必须坚持中道原则,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关系等内容;在分析研究这位伦理学大家从人性出发,追求幸福在于德性完满实现的幸福观基础上,探寻其德性幸福理论对后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便进入了本文的第四部分。第四部分,分别研究了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理论对古希腊晚期主张“善即是德”的斯多亚派,到中世纪主张“幸福是人的最完善的境界、同时也是所有人都想达到的善的顶峰”的经院哲学代表托马斯·阿奎,直至近现代主张回归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德性既是幸福的条件又是直接目的的包尔生,和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今,为解决社会道德危机状况,而重新倡导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复归的巨人麦金太尔的影响;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寻求亚里士多德在我国的当代价值,通过我国古代幸福观与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比较,分析我国幸福观现状,思索如何塑造我国新形式下的和谐社会幸福观。我国有寿、富、安宁、攸好德、考终命的传统幸福观,以儒家的重义轻利注重德性幸福观;道家的自然无为,顺其本性幸福观;佛教灭贪念,修行念佛的幸福观为代表。儒家的幸福观在这其中占有统治地位,也是我国古代的主流幸福观。相较于我古代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更注重德性的实现活动以及个人幸福的体现。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转变,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三种有着巨大差异的文化系统在我国同时交汇,我国现代幸福观呈现出多元化。同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物质主义幸福观也在其中滋生,这不利于我国社会与个人的和谐发展。面对我国的幸福观现状,通过扬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从中获得在中国和谐社会背景下,塑造物质与精神幸福和谐统一;个人、家庭、社会幸福和谐统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目标与手段相统一的幸福观的启示,便是本文的创新及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