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鲍曼不动杆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的分离率呈增加趋势,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比例不断上升,并在全球多处发生爆发流行,已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棘手问题。
不动杆菌属的耐药机制比较复杂,包括:
1)产生多种灭活酶和改变代谢途径,使抗菌药物失活;
2)改变外膜孔蛋白结构和数量(如外膜蛋白的丢失或膜孔蛋白的缺损),进而降低细菌外膜药物的通透性;
3)改变药物对细菌的作用靶部位,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作用;
4)激活外排泵出系统,从而降低细菌内抗菌药物的浓度等。因此,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及控制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通过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为鲍曼不动杆菌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研究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的7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调查其携带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的现状,探讨鲍曼不动杆菌ADC型β-内酰胺酶基因构成以及其基因进化分析;另一方面对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和转座子、插入序列遗传标记的关系进行分析。
方法:
(1)采用K-B法进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21种常用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氯霉素、四环素、利福平和磺胺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2)PCR检测携带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
(3)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ADC型β-内酰胺酶基因存在状况,以及采用MEGA4.1软件作基因进化分析。
(4)PCR检测耐药细菌转座子、插入序列遗传标记并作DNA测序。
结果:
(1)10株MDR-Ab对21种抗菌药物均为耐药,共检出TEM、OXA-2、ADC、CTX-M-1、CTX-M-2、IMP、OXA-24等耐药基因。
(2)92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米渃环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91.3%、91.3%、91.3%、89.1%、89.1%、90.2%、67.4%、83.7%、58.7%、84.7%;ADC型β-内酰胺酶的阳性率为93.5%;ADC型β-内酰胺酶基因分子进化显示,可归为4个簇群。
(3)转座子tnp513和插入序列遗传标记ISaba1、IS26检出率分别为:47.4%、78.9%、47.4%。
结论:
(1)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可能对目前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药物存在着广泛的耐药。ADC型β-内酰胺酶基因在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广泛存在,这有可能是造成青霉素、第一至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和单环类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2)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与转座子和插入序列遗传标记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