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清初文人计东(1624-1676)及其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切入清初文坛诸如文人心态、创作生成、文体特征和重要文化活动之于文坛的影响等问题。
计东,字甫草,号改亭,江苏吴江人。一生经历丰富而曲折,科场不顺,四处依人乞食,郁郁不得志。他既是诗坛作手,以诗笔雄视当世,与当时吴中地区的著名文人吴兆骞、潘耒、顾有孝并称“松陵四子”;又是文苑英才,一生衣食奔走,行迹遍及南北,古文亦因好游而益工。他和吴伟业、汪琬、王时敏、吴兆宽、彭孙通、宋实颖等人一样,是奏销案影响下个人心态、人生轨迹、文学创作等方面发生不同程度转变的江南文人代表,而其长达十余年的独特游食经历又折射出了清初文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可以说,计东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对象,理应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关注与研究。然而长期以来,计东一直被视作边缘文人,游离于文学史之外,研究成果不多,未能得到应有的学术关照。有鉴于此,本论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计东的家族世系、生平经历、交游情况、诗文创作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重新审视计东在诗坛、文坛的地位和价值,力求能给予其应有的文学史定位。
第一章主要对计东的家族世系与生平行迹中的若干存疑问题进行考述。家世方面,以计氏一族为中心,详细考察其世系传承和家学渊源情况,探究计氏族人如何秉持“努力振衰宗”的宗旨,为振兴计氏一族所作的种种尝试和努力,进而再现江南文化读书之家的真实面貌。生平方面,着重考察和订正了目前关于计东生平行迹研究成果所存在的存疑和舛误之处,如生卒年问题、十年科场生涯波折多难的原因、晚年游食行迹及乞食动因等,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作深入探讨。
第二章以姻亲关系为线索考察计东与清初江南士人交游。通过考察由计东及其二子一女所联结的姻亲网络可以发现,计东以姻亲关系为主脉的交游活动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其姻亲皆是彼时江南重要的文学家族,姻亲关系网背后所关联的各方人物与其人生行迹、文学趣尚、声名功业等的达成都有密切关系。而他与这些姻友家族交相师友,文学创作和文学趣尚得以激发和升华,聚合了一批文学精英,由此展现了一幅独特的明末清初文坛生态图谱。
第三章主要考察计东古文创作情况与清初文坛生态。首先,探究计东文学思想对师教(如张溥、刘宗周、黄道周、王崇简、曹本荣、宋之绳以及吴地古文宗尚等)的“承”“背”,可以发现,他本着不苟为同的原则,文学思想呈现出融通南北,经学、理学、心学兼备,承袭欧阳修、归有光又类于苏轼的总体特征。其次,以计东一生行迹为中心,以与吴地、中州、京师文人就古文创作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和各类文学活动为重点,来考察对计东古文创作的激发与文学观念的融通等,并由此审视清初各地古文家间的文学互动,进而勾勒出清初文风演变的动态质素和微观脉络。再次,在清初文人倡立“清文”的呼声和背景下,来考察计东所参与的几次清初古文论争:与汪琬、陈僖关于以崇法、明道、重法为中心的论争,与汪琬、梁熙就经道文关系的论争,与汪琬、魏禧、施闰章关于醇肆之辩与文法说的论争,来考察计东的古文观念动态发展与修正的过程,从中见出他以及参与论争的古文家们对古文发展的关注与思考,是清初追求文道合一的创作理念和经世致用文风的文坛主流影响下的产物。最后,就计东以思子亭为主题的诗文征集活动展开考察,详细探宄这一活动的征集缘起、主题内容以及其背后反映的清初士人情礼观、古文宗尚等。
第四章主要对计东诗文创作及相关问题进行考论。首先以计东为弟子而作的一份详实的学诗入门指南《答诸弟子论诗》为中心,详细梳理了他独特而充满实用性的诗学理论。尤其就诗歌技法方面进行的论述,在清初文人中极具特殊性。其次将计东置身于游食背景下,将他随幕主辗转四方、与幕友切磋诗艺、与文士名流诗酒唱和、遍览名山大川等情形下创作的诗篇大体分为怀亲悼友、游谒旅食、山川风物等三类,来深入探析他的诗歌创作,以及所展现的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貌。最后对他与顾有孝、潘耒、吴兆骞合称“松陵四子”的确立过程,四人间的交往情况,四人并称缘由及意义等相关问题进行考述。要之,对计东诗文创作的相关问题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和补充。
第五章主要以计东及其友人为中心考察奏销案影响下江南文人的心态、文学表达。首先勾稽文献史料,从奏销案前的江南文学、政治生态人手,深入剖析奏销案发生的原因与经过。可以说,奏销案是清延有意打压江南士人的结果,也是江南人民长期反抗、不配合清延统治的结果,也就是孔匕力所谓的“江南问题”。但它牵连之广、惩处之烈与江宁的两任巡抚不无关联。正是因时任巡抚朱国治与江南士民的积怨己久,才刻意携怨造册,使得此案牵连一万余名绅衿,而案件的后续工作则是在继任的江宁巡抚韩世琦手中完成的。其次,在这一背景下,考察奏销案对以计东及其一众友人为中心的江南文人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生轨迹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士风为之一变等。最后,着重考察奏销案发牛后江南文人在心态、审美趣尚及文学创作上所受到的影响与转变。
计东,字甫草,号改亭,江苏吴江人。一生经历丰富而曲折,科场不顺,四处依人乞食,郁郁不得志。他既是诗坛作手,以诗笔雄视当世,与当时吴中地区的著名文人吴兆骞、潘耒、顾有孝并称“松陵四子”;又是文苑英才,一生衣食奔走,行迹遍及南北,古文亦因好游而益工。他和吴伟业、汪琬、王时敏、吴兆宽、彭孙通、宋实颖等人一样,是奏销案影响下个人心态、人生轨迹、文学创作等方面发生不同程度转变的江南文人代表,而其长达十余年的独特游食经历又折射出了清初文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可以说,计东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对象,理应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关注与研究。然而长期以来,计东一直被视作边缘文人,游离于文学史之外,研究成果不多,未能得到应有的学术关照。有鉴于此,本论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计东的家族世系、生平经历、交游情况、诗文创作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重新审视计东在诗坛、文坛的地位和价值,力求能给予其应有的文学史定位。
第一章主要对计东的家族世系与生平行迹中的若干存疑问题进行考述。家世方面,以计氏一族为中心,详细考察其世系传承和家学渊源情况,探究计氏族人如何秉持“努力振衰宗”的宗旨,为振兴计氏一族所作的种种尝试和努力,进而再现江南文化读书之家的真实面貌。生平方面,着重考察和订正了目前关于计东生平行迹研究成果所存在的存疑和舛误之处,如生卒年问题、十年科场生涯波折多难的原因、晚年游食行迹及乞食动因等,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作深入探讨。
第二章以姻亲关系为线索考察计东与清初江南士人交游。通过考察由计东及其二子一女所联结的姻亲网络可以发现,计东以姻亲关系为主脉的交游活动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其姻亲皆是彼时江南重要的文学家族,姻亲关系网背后所关联的各方人物与其人生行迹、文学趣尚、声名功业等的达成都有密切关系。而他与这些姻友家族交相师友,文学创作和文学趣尚得以激发和升华,聚合了一批文学精英,由此展现了一幅独特的明末清初文坛生态图谱。
第三章主要考察计东古文创作情况与清初文坛生态。首先,探究计东文学思想对师教(如张溥、刘宗周、黄道周、王崇简、曹本荣、宋之绳以及吴地古文宗尚等)的“承”“背”,可以发现,他本着不苟为同的原则,文学思想呈现出融通南北,经学、理学、心学兼备,承袭欧阳修、归有光又类于苏轼的总体特征。其次,以计东一生行迹为中心,以与吴地、中州、京师文人就古文创作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和各类文学活动为重点,来考察对计东古文创作的激发与文学观念的融通等,并由此审视清初各地古文家间的文学互动,进而勾勒出清初文风演变的动态质素和微观脉络。再次,在清初文人倡立“清文”的呼声和背景下,来考察计东所参与的几次清初古文论争:与汪琬、陈僖关于以崇法、明道、重法为中心的论争,与汪琬、梁熙就经道文关系的论争,与汪琬、魏禧、施闰章关于醇肆之辩与文法说的论争,来考察计东的古文观念动态发展与修正的过程,从中见出他以及参与论争的古文家们对古文发展的关注与思考,是清初追求文道合一的创作理念和经世致用文风的文坛主流影响下的产物。最后,就计东以思子亭为主题的诗文征集活动展开考察,详细探宄这一活动的征集缘起、主题内容以及其背后反映的清初士人情礼观、古文宗尚等。
第四章主要对计东诗文创作及相关问题进行考论。首先以计东为弟子而作的一份详实的学诗入门指南《答诸弟子论诗》为中心,详细梳理了他独特而充满实用性的诗学理论。尤其就诗歌技法方面进行的论述,在清初文人中极具特殊性。其次将计东置身于游食背景下,将他随幕主辗转四方、与幕友切磋诗艺、与文士名流诗酒唱和、遍览名山大川等情形下创作的诗篇大体分为怀亲悼友、游谒旅食、山川风物等三类,来深入探析他的诗歌创作,以及所展现的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貌。最后对他与顾有孝、潘耒、吴兆骞合称“松陵四子”的确立过程,四人间的交往情况,四人并称缘由及意义等相关问题进行考述。要之,对计东诗文创作的相关问题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和补充。
第五章主要以计东及其友人为中心考察奏销案影响下江南文人的心态、文学表达。首先勾稽文献史料,从奏销案前的江南文学、政治生态人手,深入剖析奏销案发生的原因与经过。可以说,奏销案是清延有意打压江南士人的结果,也是江南人民长期反抗、不配合清延统治的结果,也就是孔匕力所谓的“江南问题”。但它牵连之广、惩处之烈与江宁的两任巡抚不无关联。正是因时任巡抚朱国治与江南士民的积怨己久,才刻意携怨造册,使得此案牵连一万余名绅衿,而案件的后续工作则是在继任的江宁巡抚韩世琦手中完成的。其次,在这一背景下,考察奏销案对以计东及其一众友人为中心的江南文人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生轨迹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士风为之一变等。最后,着重考察奏销案发牛后江南文人在心态、审美趣尚及文学创作上所受到的影响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