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储备连接粮食生产与消费,对供求数量和价格的波动起到缓冲作用,因而研究粮食储备安全问题,分析影响储备安全的各种因素,探讨发挥粮食储备功能的途径,从而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提高储备系统的运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分析该地区的粮食储备安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马克思农业基础理论和储备理论为依据,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流通情况,影响储备安全的因素,风险特征,评价标准,保障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粮食安全隐患并非是某个因素或存在于某个区域,安全隐患可能存在于生产、消费、流通等各个环节,粮食安全问题具有系统性风险的特征,在研究粮食储备安全问题时,需要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证粮食储备安全的核心与基础,只有保证平时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符合质量要求的粮食,保证流通领域有足够的粮食满足运销,使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满足需求的合格的粮食,粮食储备功能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才有保障。粮食储备安全是实现粮食消费目标的重要保障,粮食消费量不仅要从总量和结构上得到保障.还要使每个人的粮食消费得到保障,粮食的质量要符合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越来越高的要求。粮食流通是粮食储备功能实现的基础条件,粮食流通对粮食储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储备规模方面。随着农产品区域分工日益明显,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以及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未来粮食流通量将明显增加,流通瓶颈问题更加突出,建立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对发挥粮食储备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粮食流通效率提高,可以提高粮食供给保障水平,降低储备成本,会使具有百价之基的粮食市场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分析粮食储备安全的影响因素,可以将粮食储备的基本目标确定为四个:粮食安全目标、稳定收入目标、稳定价格目标和提高效益目标。进一步细化,目标可以归纳为六个:一是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实现供求均衡;二是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同时保证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三是稳定物价水平;四是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五是通过贸易调节,弥补总量缺口,调整品种结构;六是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为实现粮食储备目标,需要确定合理储备规模、储备结构和储备布局。扩大粮食储备规模,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会得到增强,粮食安全水平会得到提高,但是会增加粮食储备成本和土地资源的负担;缩小粮食储备规模,可以节约粮食储备成本,但是又会降低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可能导致粮食不安全。因此,必须时刻审视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情况的变化,建立和维持适度的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国家粮食安全能够得到保证,政府财政支出也会减轻。粮食储备的结构和布局直接关系到储备粮的功能实现。如果根据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的需求,调节储备的品种结构和布局,使粮食库存品种结构和布局与消费需求品种结构和布局相适应,则在发生粮食供需失衡时,能够通过消化储备库存,及时地补充粮食供给,恢复供需平衡,对促进粮食市场的正常运行所起的作用和效果就很明显,粮食安全水平就高;相反,如果粮食库存品种结构和布局与消费需求品种结构和布局不适应,会增加储备粮调运的成本,加大储备粮调运的难度,造成空间或时间上的粮食缺口,导致粮食不安全的情况发生,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评价粮食储备安全的标准有三个:一是可控性。主要是指如何规避风险以及如何界定风险的边界。可控性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需要衡量各种微观层面的风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转化成整体风险,包括个体风险到整体风险的转化、国外风险与国内风险间的传导、潜在风险的控制等。二是经济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竞争形成均衡价格,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其追求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实现粮食储备安全目标不能抹杀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单纯强调社会目标。从这个方面说,通过有效调控,既能实现微观主体的经济利益,发挥微观机制的作用,又能增强风险化解能力,实现粮食安全目标。三是协调性。粮食储备安全的实现需要在微观主体和政府目标间去寻求平衡,也就是要保持经济型和可控性的均衡,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在协调过程中,两者之间不能互相替代,不能通过暂时性的化解风险损害微观主体的利益,也不能以保证微观主体的利益为代价危及整体安全。根据粮食储备安全的评价标准,对保障东北地区粮食储备安全而言,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施耕地保护,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三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四是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五是合理调整储备布局;六是政策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