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帕·拉希莉小说中的美国印度裔男性气质研究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z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上的种族歧视,美国印度裔男性在英语文学中总是难逃或阉割或暴力的刻板印象,然而美国著名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对美国印度裔男性气质的书写别具一格。她所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和《不适之地》和两部长篇小说《同名人》和《低地》对男性气质进行了多维度建构。以男性气质作为主线,这些作品从阶级,文化身份和性格三个维度诠释了拉希莉眼中的理想男性应具有的特征。首先,美国印度裔男性形象塑造与气质异化存在双向互动关系。由于印度被殖民统治和美国劳工移民的历史真实,低下的社会地位低下和白人种族歧视使印度裔男性被阉割并失去话语权。然而1965年印度技术移民浪潮的出现改写了这一现状,拉希莉重塑了凭借教育系统的支持和传承建构而成的技术知识型男性气质,拥有经济和学术上的话语权的新形象打破了他们长期失语的状态,颠覆了美国印度裔男性阉割的刻板形象。其次,美国印度裔男性气质的建构与其文化身份的建构是相辅相成的。印度裔美国男性的杂糅文化身份从命名、婚恋和风俗习惯三方面来体现和建构。首先,拉希莉通过命名规则的混乱来揭示美国印度裔男性的身份困境和杂糅文化身份的必然性。其次,婚恋关系是拉希莉建构美国印度裔男性杂糅文化身份和提升男性气质的另一有效手段。最后,杂糅文化身份的建构还明显地体现在他们的语言、节日与仪式、饮食和价值观上。杂糅文化身份的建立帮助印度裔美国男性缓解文化撕裂感,使主体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最后,拉希莉通过双性同体与性别解放的平行推进,摒弃了早期移民女作家对印裔男性的刻板书写,将他们描述为照顾体贴他人的温和男性,在家务领域勇于颠覆传统的角色定位,同时他们的感伤折射出内心世界的丰富敏感。双性同体的男性气质塑造不仅将男性从性别刻板中解放出来,展现了男性丰富细腻的内心和至真至善的性情,同时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新的方向,反映了拉希莉对男性的人文关怀和两性平等的美好期许。总之,拉希莉在美国印裔男性气质建构方面所做的贡献无疑是十分卓越的,她不仅站在族裔的角度为美国印裔男性发声,打破了历史上长期以来的边缘化失语状态,她的创作对于当今移民身份问题,男权文化,建构和谐的两性伦理方面等普遍问题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白城地区的古代遗址及出土文物资料,论述了从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白城地区人类生存活动情况和白城地区存在的富河沟门和昂昂溪两种
《笨花》因为和作者早年的《棉花垛》有相似之处而受人非议。《笨花》以乡土叙述的方式描绘了河北农村的风土人情,但是《笨花》中还混杂了多种西方话语,即宗教、女性话语和民
叙事诗自古以来就与民间社会有密切关联,它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表现民间社会。中国现代叙事诗继承了古代叙事诗的民间传统,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鲜明的民间形态。
2016年,国务院正式出台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一文件,首次从国家的层面对普惠金融的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强调普惠金融的目的在于增加人民的福祉,并让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与程度的相对数。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对价格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完善,居民消费价
作为一种外来的精神文明,基督教参与了现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同时,基督教与社会改造以及信仰重建的关系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再现的思想资源。铁凝的《笨花》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意蕴,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努力呈现"瘦、透、漏、皱"的特点,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分析教材文本、创设诱思情境、挖掘生成性资源,去追求课堂明晰精干之"瘦"、深刻澄明之"透"、留白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