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缨口鳅属鱼类隶属于爬鳅科,腹吸鳅亚科,是一类小型底栖性鱼类,主要栖息于山涧溪流,分布于我国南部各水系,国外见于越南和老挝。该属主要鉴别特征:鳃裂较宽,延伸至头部腹面;口小且口前具吻沟和吻褶,下唇中部边缘具有4个分叶乳突,下唇侧后分叶乳突不呈疣突状,无连续唇后沟;吻褶分3叶,无次级吻须,或仅在叶状尖端分化出须状乳突,共有吻须4-7条。目前,我国共记录原缨口鳅属鱼类12种有效种。受鱼类的形态可塑性和趋同进化的影响,致使原缨口鳅属鱼类部分广布种中可能包含未描述的新种,以及部分物种有效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因此,原缨口鳅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可能被低估。本研究以沅江水系的原缨口鳅属鱼类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线粒体基因cyt b标记的分子系统发育学和基于多变量的形态度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一、基于cyt b基因对沅江水系的原缨口鳅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本研究一共测得345尾标本的cyt b基因序列,其中沅江水系原缨口鳅属鱼类标本232尾,结合下载自Genbank的9条基因序列作为内类群,以东坡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tungpeiensis作为外类群,使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原缨口鳅属鱼类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建树方法所得的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推断:1)平舟原缨口鳅在沅江水系没有分布;2)沅江水系原缨口鳅属鱼类标本包含3个隐存种;3)分布于清水江上游的标本(中间原缨口鳅的模式产地的标本)单独聚为一支,且位于沅江水系原缨口鳅属鱼类系统发育树的基部,据此推断方炳文(1935)描述的中间原缨口鳅为有效种。 二、中间原缨口鳅(V.intermedia)的重新描述。 在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检视和度量中间原缨口鳅的地模标本与平舟原缨口鳅的地模标本,发现中间原缨口鳅与平舟原缨口鳅的主要区别:无次级吻须(vs.有次级吻须),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的第2根和第3根不分支鳍条之间(vs.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的第1根和第2根不分支鳍条之间),体侧有虫蚀状黑色斑纹(vs.体侧花纹呈豹纹状),背鳍基部无金色亮斑(vs.背鳍基部有金色亮斑)。因此,认为中间原缨口鳅为不同于平舟原缨口鳅的有效种,并对其进行重新描述。同时,本研究发现中间原缨口鳅在珠江水系的平舟河有分布。 三、沅江水系一新种的描述。 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结合进一步的形态检测和度量,推断沅江支流辰水的原缨口鳅属鱼类标本包含一未描述的新种。本研究发现其在形态和体色上能明显区别于原缨口鳅属已描述的物种,将其命名为花斑原缨口鳅(Vanmanenia marmoratus)。 正模标本:IHB2017060069,68.8mm SL,贵州省江口县,沅江的支流辰水。 副模标本:IHB2017060068,5189-5191,36.2-71.9mm SL,4尾,其他同正模标本。 主要鉴别特征有:吻褶分三叶,边缘呈成叶状尖端,无次级吻须,体侧具排列紧密且不规则虫蚀状斑纹,背鳍末端黑色斑纹间距小于斑纹宽度,尾鳍基部中央有黑色斑点,腹鳍位于胸鳍和臀鳍中点附近,肛门位置靠后(肛门到臀鳍起点距离为腹鳍起点到臀鳍起点距离30.5-36.9%),眼径较大(眼径占头长的比例20.9-25.2%),尾柄修长(尾柄长占体长比例11.6-12.9%)。 地理分布:分布于贵州省江口县辰水,为沅江支流,属长江水系。 词源学:种名为形容词,阴性,由拉丁语marmoratus,意为斑纹,名称的来源主要参考本物种体侧斑纹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