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广州市开展了河涌综合整治工作,对很多条河涌进行了清淤。但由于不同年代排入河涌中的污染物种类不一样,造成河涌不同深度底泥中沉积的主要污染物种类也不同,所以,如果不了解河涌底泥中污染物的污染情况,盲目的清淤可能会导致表层淤泥被清除之后,深层淤泥中的污染物会暴露在泥水界面间,进而会出现内源污染物的再次释放,因此,有必要对河涌底泥中污染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本研究分析了广州市3条河涌底泥中有机质、石油烃、Cd、Cr、Cu、Ni、Pb、Zn等主要污染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垂直方向上,河涌底泥中的石油烃与有机质变化趋势相似,曾边涌底泥中有机质含量大致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特征,南村涌呈现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会江涌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2、底泥中不同重金属的垂直变化规律不一样,Cd在垂直方向上变化比较平缓,曾边涌和南村涌底泥中Zn随深度增加呈锯齿状下降;曾边涌Cr、Ni、Pb整体上表层低、中间高、底层低,Cu在表层高,底层低;南村涌底泥中Cr、Ni、Pb、Zn在表层随深度增加而降低,Cu呈锯齿状波动;会江涌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规律性。3、不同河涌底泥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差异不大,三条河涌底泥中的Cd都是以残渣态为主,Cu都是以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为主,Pb都是残渣态和可还原态为主,Zn都是以可还原态和酸可提取态为主,只有Ni的形态有差异,曾边涌和南村涌底泥中的Ni以残渣态为主,会江涌以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为主。4、三条河涌不同深度底泥中的Cd污染程度均表现为重污染。曾边涌不同深度底泥中的Cr、Cu、Pb污染程度均表现为清洁,Zn污染程度在0-24cm表现为偏中度污染,24cm以下污染程度逐渐降至清洁;南村涌不同深度底泥中的Cr、Cu、Ni的污染程度均表现为清洁或轻微污染,Pb污染程度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0-12cm属于轻微污染,12cm以下属于偏中度污染或者中度污染;会江涌不同河段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差异较大,其中A采样点底泥中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Cr、Pb的污染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由轻微污染上升到偏中度污染,Cu在0-6cm深度间属于重污染,其它深度属于偏重污染。5、曾边涌、南村涌、会江涌底泥中的Cd对生态系统的危害达到了极强危害级别,平均值分别超过生态危害系数最大级别的4.89倍,3.30倍,7.78倍。6、不同河涌底泥中污染物的垂直分布所呈现的垂直分布规律不一样,同一河涌底泥中不同污染物的垂直分布特征也不一样;河涌底泥中污染物的垂直分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污染物的排放量,与历史上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呈正相关。因此,在考虑通过清淤改善河流水质时,应考虑河涌污染的历史,并调查沉积物中污染物垂直分布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