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根据地,对于抗战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地的军民除了要与凶残的日寇斗争外,还不得不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抗战期间,根据地的各种灾害纷至沓来,其中为害最重的有1939年的华北大水灾、1942—1943年的中原大旱灾以及1943—1945年的华北大蝗灾。这几场大灾不但延续时间长,而且范围广、灾情重,几乎涵盖了华北根据地所有战略区,给根据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除这些大灾之外,雹灾、虫灾、兽害也时时侵袭根据地,而日寇的烧杀掠夺之危害更甚于自然灾害,大规模的投放化学毒剂和病毒也使许多无辜百姓痛苦不堪,甚至全家灭绝。由此在根据地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造成华北根据地灾荒频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日寇的暴行以外,还有其它的社会原因,如历史上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导致对生态的破坏,前代的频繁灾荒使华北地区的生产力屡屡遭到巨大破坏,历代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致使广大人民一贫如洗,缺乏投资生产、增加生产力的能力,抗战前军阀混战、盗匪横行及战时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断袭扰等。另外,华北地区总体少雨及降雨不均的气候及复杂的地理特征也是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 面对严酷的天灾人祸,根据地的广大军民没有消沉,党和政府更给与了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救灾政策,并确立了标本兼治、救急与发展生产相结合的方针。为将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根据地党和政府设立了救灾的常设机构,并在灾情严重时设立各级救灾委员会,帮助政府有关部门从事救灾活动或直接领导救灾。在实际救灾过程中,政府首先采取了放赈、减轻负担、调剂余缺、厉行节约、发动募捐等直接救灾措施,又发动民众广泛采集野菜、树叶等充作代食品,并针对根据地疾病流行的状况,大力开展医疗卫生事业,从而减轻了人民的痛苦,增强了抗战力量。另外,其他根据地为援助华北根据地也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通过发展生产来救治灾荒是救灾的根本出路,这一方面华北根据地表现得尤为出色。党和政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把群众组织起来,搞运输,修水利,改良土壤和种子,广造农家肥,增强地力,以恢复和扩大农业生产。为扶植农民生产,政府又发放了大量贷款,使农民补充了耕畜和农具。政府又组织军民利用灾后出现的一点儿有利时机,抢种、补种和多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损失。为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地每年都组织军民植树造林,从长远上对农业的发展起了良好作用。对于肆虐的蝗灾,根据地同样进行了坚决斗争,采取多种手段动员一切人力灭蝗,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损失。除了农业,根据地对工商业和家庭副业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组织妇女开展纺织运动,不仅有助于救灾渡荒,而且对于提高妇女地位、促进妇女解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大生产运动中,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以身作则,人民军队更是身先士卒,他们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根据地的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也极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另外,根据地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精兵简政、禁烟禁毒和保卫粮食运动,都对根据地救灾渡荒产生了良好影响。 尽管在救灾渡荒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但从总体上来说,根据地的救灾活动是富有成效的。面对自然敌人、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多重压力,根据地不但没有倒下去,反而不断巩固、发展壮大,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