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环保意识的普遍提升,钢结构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地高层和大跨空间结构的纷纷兴建,对钢材强度和性能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对钢结构的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对高强钢的研究更少。节点是钢结构中的重要部位,而高强钢由于伸长率较低,较难满足塑性设计的要求,强震作用下高强钢的断裂问题更突出。强震作用下钢结构的断裂属于超低周疲劳问题,其破坏性质属于典型的延性断裂。基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055);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基于微观机制的H型钢梁柱节点超低周疲劳断裂机理研究》(2017JM5053);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面上项目《Q460高强钢框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超低周疲劳断裂机理研究》(2021JM-164); 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环保意识的普遍提升,钢结构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地高层和大跨空间结构的纷纷兴建,对钢材强度和性能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对钢结构的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对高强钢的研究更少。节点是钢结构中的重要部位,而高强钢由于伸长率较低,较难满足塑性设计的要求,强震作用下高强钢的断裂问题更突出。强震作用下钢结构的断裂属于超低周疲劳问题,其破坏性质属于典型的延性断裂。基于微观机理的延性断裂预测模型能够描述应力-应变场对材料内在微观结构特性的影响,从而能够作为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判据,实现对钢结构延性裂纹开展较为准确的预测。本文基于微观机制断裂预测模型CVGM(Cyclic Void Growth Model,简称CVGM)研究Q460高强钢框架十字形梁柱焊接节点超低周疲劳断裂性能,进行的主要工作如下:(1)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钢框架梁柱节点构造形式和断裂机理的研究现状,目前普遍采用的节点构造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节点部位采取构造措施进行加强,使薄弱部位转移至距梁端一定位置处;一种是对节点部位的梁截面进行削弱,使薄弱部位转移至削弱位置处。对断裂机理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传统断裂力学的应力强度因子法、J积分法和CTOD法,该类方法主要适用于脆性断裂或屈服范围极其有限的伪脆性问题;另一种是基于微观机理的断裂预测方法,该类方法对延性断裂有较好的适用性。(2)基于有限元分析和CVGM模型,对所参考节点断裂试验中的2个试件的开裂时刻进行了预测。CVGM模型预测试件TS-1和试件TS-2的开裂时刻与试验开裂时刻分别相差了2.96圈和0.87圈,均在可接受范围内,验证了基于微观机理的CVGM模型用于Q460高强钢框架十字形梁柱焊接节点试件超低周疲劳断裂预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3)根据相关规范设计了3个Q460高强钢框架梁柱节点试件,分别为“狗骨式”节点试件、翼缘板加强型节点试件和盖板加强型节点试件,基于有限元分析和CVGM模型对各节点试件的开裂时刻进行了预测。与标准型节点试件相比,加强型节点试件的开裂时刻相对较早,“狗骨式”节点试件则相对较晚,可见节点构造对节点的断裂性能影响较大;加强型节点试件的承载力明显大于“狗骨式”削弱型节点;不同构造形式节点的刚度退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先快后慢,最后趋于稳定。(4)基于所参考试验中的2个节点试件,通过改变梁截面腹板钢材牌号,设计了2个混合强度截面梁节点试件,并利用有限元分析和CVGM模型对节点开裂时刻进行了预测。CVGM模型预测TS-6(混合强度截面)加载至9.26圈开裂,而预测试件TS-1在加载至9.29圈开裂,两者相差了0.03圈;CVGM模型预测TS-7(混合强度截面)加载至10.84圈开裂,而预测试件TS-2在加载至10.38圈开裂,两者相差了0.46圈,可见改变梁截面各板件强度匹配对节点断裂性能影响有限。混合强度截面梁节点试件与普通截面梁节点试件滞回曲线除个别滞回环有错动外,基本重合,刚度退化曲线也基本相同,可见改变梁截面各板件强度匹配对节点承载力和刚度影响有限。
其他文献
设计了一种旋转脱膜式残膜回收机具,针对搂膜弹齿不稳定造成残膜回收率降低的问题,通过Ansys软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和模态分析,得出主搂膜弹齿等效最大应力232.15MPa,总位移为10.2mm,副搂膜弹齿等效最大应力138.737MPa、总位移为6.7mm,所得数据均小于设计最大值;二者前6阶固有频率范围分别为17.7~292.1Hz和25.1~292.1Hz,不在所受外界激振频率范围内,作业过程中不会产生共振现象.本研究可为弹齿式残膜回收机的设计提供参考.
在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由于抗侧刚度较弱,容易产生较大侧移,因此提升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弯剪组合型软钢耗能器,将弯曲板设置在剪切板两侧,弯曲板与剪切板之间接触紧贴。弯曲板与剪切板既能够各自独立耗能,同时弯曲板也能为剪切板的侧向变形提供约束作用,从而提升弯剪组合型软钢耗能器的耗能能力。将弯剪组合型软钢耗能器设置在钢框架结构中,既能增加结构的侧向刚度,又可以在地震作用下屈
围绕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总结了我国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现状,研究借鉴国外农机化扶持政策措施,从作业补贴、财税、金融、保险、农机化项目及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提出农机化政策创设思路,在政策支持内容、政策支持环节、政策支持方式等方面建立三维框架模型,旨在强化政策储备、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创设渠道,构建与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
基于作业空间模型及更新和飞行器机动性能约束,搭建了农用飞行器路径规划环境模型,并采用改进人工势能的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农用飞行器路径规划环境模型和障碍物检测模块,实现了农用飞行器路径规划的最优化.MatLab仿真结果表明:农用飞行器路径规划系统能够识别障碍物的位置和边界信息,并能快速制定出最优的飞行路径,指引农用飞行器顺利到达目标点.
为保证提高移栽机机械手行走速度的同时不失鲁棒性,选用直流电机作为驱动电机,并根据其动作时电流反馈、转速反馈、滤波、整流等多环节的传递函数简化模型设计了基于电流环和转速环的双闭环调速系统模型.引入BP神经网络自学习的控制策略,其中选取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取代转速环中的PI环节,并在Mat-Lab中采用S函数嵌套控制器模块的方式搭建了基于直流电机双闭环系统仿真模型.结果表明:比较加入BP神经网络算法优化前后的双闭环调速系统响应曲线,优化后的模型超调量由4.3%降为0,过渡时间由2s以上缩短至2s,电机调速
目前,设施园艺生产中营养液或农药主要是在较大的水池中由人工调配,占地面积大,效率低,成本高,费时费力,严重制约了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为此,设计了水肥药一体化智能装备,主要由主泵、蠕动泵、EC和pH传感器等部分组成,可在灌溉的管道内进行配肥或配药,精度高,省时省力,现用现配,无需配备较大的水池.同时,设计了该装备的整体结构、控制系统以及人机交互界面,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主泵和蠕动泵的流量精度分别为94.89%和96.69%,ec调控误差为0.68%,pH调控误差为1.42%,具备较好的应用价值.
为了适应现代化育种、植保及栽培管理的需求,高通量作物表型信息获取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作物表型信息获取平台的可扩展性、泛用性和使用灵活性,设计了一种自走式作物表型信息获取平台.平台车体采用框架结构,利用4台直流电机实现4轮独立驱动,并采用1个主控芯片和4个分控芯片的模式构建了控制系统;基于继电反馈法设计了在线自整定PID调控方法,实现了PID参数在线自整定和平台的运行速度控制,并进行了空载和地面负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系统空载和地面负载条件下,针对设定的不同速度,系统均可在0.169~0.468
目前,现有自走式大葱收获机由于缺乏有效的减阻方案,功率消耗较大,挖掘深度不足,难以满足章丘大葱收获的需要;清土和大葱输送技术不成熟,造成大葱的损伤率和含杂偏高,收获质量较差;收获流程设计不合理,联合收获程度有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一种4 CZ-1型履带自走式大葱联合收获机,可以一次性完成单行大葱的限深松土、振动挖掘、土垡破碎、三级柔性夹持输送及平台收集等作业过程.该机可有效减小挖掘行进阻力,实现对包裹土壤的有效松动,降低损伤率和含杂率,有效提高大葱收获作业质量.为此,重点阐述了机具的工作原理和主要零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其变化情况不甚明了.为此,在梳理以往秸秆资源量测算及利用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2013-2019年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科学确定秸秆籽粒折算系数,运用草谷比系数法测算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资源量,为我国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规划提供借鉴和决策支持.同时,结合实际找出目前我国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为了解决山地非标准化柑橘园人工施药强度大、人力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了利用固定喷雾系统对柑橘园进行施药作业.根据柑橘树的形态特征,研制了与之相适应的固定喷药装置,重点对喷头的布置和固定支架进行了设计,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固定喷药装置喷药的均匀性.试验结果表明:固定喷药系统喷药均匀性好,具有较好的使用经济性和市场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