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32)是一位具有双重身份的女性作家。生在新西兰却长期侨居英国伦敦并在那里度过了她短暂的文学创作生活;身在伦敦却是以新西兰为主题的作品成名。她像男人一样游走于伦敦各种文学艺术圈,感受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体验艺术家的自由生活,却始终无法摆脱男权社会中女人的从属地位和命运。论文以曼斯菲尔德的小说文本为主,辅以她的日记及生平经历探讨双重人格如何在她的作品人物中得到体现。 论文第一章介绍现代主义对自我的定义,这种定义受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以及柏格森的哲学影响。现代主义作家纷纷以不同的方式探讨自我的价值以及社会对自我的影响,短篇小说的流动性以及分裂性使得它成为分析双重自我的最好形式。曼斯菲尔德受到她双重身份的影响形成了双重人格,并把这种理念转嫁到了她的作品人物中。第二章剖析了《序曲》中两位主要女性角色琳达和贝利尔的双重人格,表面无忧无虑的生活无法遮掩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她们白天与夜晚,人前与独处时截然不同的表现反映了曼斯菲尔德生活的父权制时代下女性的无奈和彷徨。第三章借助弗洛伊德对压抑作用的理论分析了《心理学》中无名男女如何竭尽全力维护文化人表层的友谊关系,却在不经意间透露了彼此的好感和压抑欲望所带来的痛苦。第四章展现了曼斯菲尔德作品中女性角色自我解救的途径。她们在社会禁锢下无法释放的真实自我在镜像中获得了救赎。 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充满了矛盾和悲观情绪,现代主义作家摒弃了传统观念的自我统一理论,同时也陷入了悲观的自我分裂与自我欺骗。曼斯菲尔德透过表层生活探索女性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她们双重自我的同时又为她们找到了释放真我的途径,使得她笔下的女性角色更加生动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