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AlphaGo战胜李世石,无人驾驶技术不断成熟,人工智能、机器人成为热议的话题,大家越来越关心以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一方面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从事很多危险的工作,避免人类可能发生的伤亡,或者代替人从事简单重复或者高强度的劳动,将人从从单调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另外一方面,机器人产业本身的发展,也会创造相应的劳动需求,使得就业增加,机器人也可以使得生产的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升,使得整个社会的产出增加,增加整个人类的福祉。两个方面的影响交织,使得其影响比较复杂。在国外,劳动参与率不断降低,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极化,中产阶级衰落,无工作的经济复苏,都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特点,就业问题成为关心的焦点;在我国,用工荒,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机器人大规模投入使用,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错综复杂。综合国内外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可以发现机器人大规模的使用都是劳动力市场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清楚机器人对就业的影响,需要清楚机器人对工资的影响,并确定其影响大小。机器人大规模的使用属于技术进步范畴,因而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作为理论基础,技术进步对于就业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对于就业有破坏作用,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熊皮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机器人对就业影响通过替代原有的工作或者提高效率,使得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另外一个方面机器人也可以增加就业,影响是通过降低产品价格增加相应的需求,从而增加劳动的需求,还有就是机器人投入使用会增加相应的技术人员的需求,同时研制机器人也需要相应的人员,其中Vivarelli总结的六种机制基本上概括了其影响机制,当然机器人还会影响其他方面。本文根据上述理论和实际观察到的情况,建立了一个基于工作任务(task-based)的模型,此模型可以很好的刻画就业市场的特征:一方面既有的工作任务不断的被机器人、自动化技术替代,另外一方面又有新的复杂工作任务被创造出来,可以利用此模型研究自动化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以此模型为基础,用机器人数量代替资本,来研究机器人对于就业的影响,结合我国劳动力和机器人市场状况分别设定两者的供给函数,在市场出清条件下可以得到机器人对于就业和工资的影响。以模型得到的结果作为回归方程,结合机器人使用情况的数据和我国劳动力市场数据,可以定量的确定机器人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本文利用此模型,分析得到如下发现:产业机器人对整体就业在固定效应模型下显著,对就业的影响是负的,影响的系数为-1.687~-0.609之间,结果显著且稳健。按照2014年的数据计算,得出每万人一台机器人对就业的影响为减少就业0.0150-0.0054人之间,其中替代作用减少就业的数量为0.0576~0.0584人之间,促进效应增加就业的数量为0.0523~0.0434人之间。一个机器人替代人数量为12.24~14.37人之间。机器人的使用对采矿业、制造业、水电气供应、建筑业影响显著。累计的机器人渗透率对就业影响显著。产业机器人的使用在LSDV模型下对工资影响显著,符号为负。因而我国需要结合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和机器人市场特点,加快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提升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效率,另外也需要抓住产业升级,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我国的发展,加快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不因为其短期的负面作用而停止发展机器人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