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山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上并不算是一位成就很高的诗人,他深居寒岩,诗作虽现存300余首,但远称不上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之作,但就是这样一位长期在中国文学系统中被边缘化的诗人在美国被广为接受,尤其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在金斯堡、凯鲁亚克和斯奈德等“垮掉派”作家的大力推动下,其作品和思想皆影响深远。其中,斯奈德所译的24首寒山诗更是在美国文学中被经典化。在此过程中,斯奈德对寒山诗的译介以及当时美国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其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从狭义互文性和广义互文性两个方面,对斯奈德所译24首寒山诗进行分析,包括分析译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和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影响,译本中所体现的寒山的形象以及中美文化的互动等。在互文性理论中,克里斯蒂娃,巴尔特,里法泰尔等学者认为任何文本都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与其他的文本有所关联而互为“互文”,这些文本构成特定的互文网络,并在其中互相作用,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意义得到体现。在运用互文性视角进行翻译研究时,文本概念的内涵得到延伸,因此翻译研究也从之前对译文与原文或译文之间关系的研究扩展对源语和译入语文化文本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的第二章将把重点放在狭义互文性方面,通过对寒山诗原文和斯奈德的译文的比较,讨论中国古诗的音、形、意象和意境在译文中得到怎样的传承。第三章将就译文与译入语文学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斯奈德对意象派诗人的继承和发扬,并通过分析其对寒山诗的“创造性误译”,探讨斯奈德的译文及其自己的创作对当代美国诗歌和美国文学的影响。第四章将从文化文本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寒山诗中寒山对自己形象的塑造以及从中反映出的中国传统文人形象,并分析在翻译的过程中,斯奈德对此形象进行的改动,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主流思潮分析进行改动的原因,以探索中美两国文化互相作用的方面以及中国文化对美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等。本文拟通过运用互文性理论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寒山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难称经典却在美国被广为接受的原因,并希望通过分析,进一步从中获得对当今这个时代中汉诗英译的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