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本研究利用ITP—BAT量表评估成人ITP患者的出血风险,初步探讨出血风险部分相关因素,研究出血风险与中医证型的相关分布情况,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中医辨证加减用药。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门诊治疗的132例成人ITP患者,收集一般资料、ITP—BAT量表资料、紫癜病中医证型表资料,观察其出血风险分布情况及影响出血风险的部分相关因素,并研究出血风险与各中医证型的相关分布情况。结果:1.出血情况:轻度出血(43.9%)>无出血(40.2%)>中度出血(12.9%)>大量出血(1.5%)=严重出血(1.5%);总结皮肤、黏膜、器官出血的发生频次,得出皮肤出血65次(59.6%);黏膜出血26次(23.9%);器官出血18次(16.5%);高分的口腔黏膜出血伴发于高分的皮肤出血患者中,育龄女性月经量多,结膜出血较少,未见消化道及颅内出血。2.出血风险相关因素研究: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用药史(激素、二线治疗、切脾)患者的出血风险,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贫血情况、不同PLT计数组、不同西医分型组的出血风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及严重出血主要分布在PLT<20×109/L区间,轻中度出血在PLT<30×109/L与PLT30~50×109/L中的比例约为2.57:1。大量及严重出血主要分布在慢性ITP与重症ITP。3.出血风险与中医证型相关分布研究:本资料显示中医证型分布为:气不摄血证(53.8%)>阴虚血热证(38.6%)>血热妄行证(7.6%)。出血风险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情况:血热妄行证中出血率达80%,主要为轻中度出血,未发现大量及严重出血;气不摄血证出血率为49.3%,可见大量及严重出血;阴虚血热证出血率达70.6%,主要为轻中度出血。不同中医证型的出血风险分布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此次研究显示成人ITP主要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高分的口腔黏膜出血伴发于高分的皮肤出血患者中,育龄女性月经量多、延长较多见,结膜出血较少,未见消化道及颅内出血。成人ITP中医证型分布为气不摄血证(53.8%)>阴虚血热证(38.6%)>血热妄行证(7.6%)。不同中医证型的出血风险分布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热妄行证及阴虚血热证中主要为轻中度出血,大量及严重出血集中在气不摄血证。在临床上可以应用ITP—BAT量表评估成人ITP出血风险,各出血风险在不同中医证型分布中存在部分差异,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部分客观依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医辨证施治加减用药起到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