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类罕见的恶性肿瘤,在亚洲地区,该病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淋巴上皮瘤样癌可以发生在不同人种的不同解剖部位,随着累及部位和人种的不同,它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也不尽相同。病理学上往往表现为未分化或低分化的鳞癌,一间质内可见大量的淋巴成分,肿瘤细胞都表现为合同的外形,染色质成泡状,嗜酸性核仁,梭形细胞偶而会出现,有时与典型鼻烟的淋巴上皮癌难以区分。由于该类疾病非常罕见,相关报道较少,针对该肿瘤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目的:
1 通过收集临床资料,探索本地区两种最常见部位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相关预后因素,分析本地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与发生在其他地区的淋巴上皮瘤样癌进行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对比。
2 通过收集患者病理标本和血清进行EBER(EB病毒non-polyadenated earlyRNA)、LMP-1以及8种抗EB病毒血清抗体的检测,探索该肿瘤与EB病毒的相关性。。
3 探索Ki67和VEGF两种指标在淋巴上皮瘤样癌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可能的靶向治疗提供基本的实验依据。
资料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9年9月至2006年8月诊断并治疗过的36例淋巴上皮瘤样癌入选本研究。其中,肺淋巴上皮瘤样癌16例,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20例。所有病例均有详细的临床和随访资料以及可供分析的病理组织标本。7例原发肺和9例原发腮腺的淋巴上皮瘤样癌有保存完好的血清标本。
方法
1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免疫酶标法(IE)分别进行EBNAl(EB病毒核抗原1-IgA和IgG),Zta(Bam Z反式作用因子抗原-IgA和IgG),VCA-p18(病毒衣壳抗原-p18-IgA和IgG),VCA-IgA(病毒壳蛋白抗原复合体)和EA-IgA(早期抗原复合体)共8种抗体的检测。
2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EBER在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中的表达。
3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LMP-1,Ki67和VEGF三种抗原表达的检测。
4运用Kaplan and Meier和log-rank方法对病理和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指标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中位年龄为48.3岁(33-64岁),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中位年龄为37.55岁(16-64岁)。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中包括Ⅰ期患者5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1例;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Ⅱ、Ⅲ和Ⅳ期患者例数分别为13、6和1例。两组患者均无既往吸烟史,大多数患者接受了多种方式的治疗。
2 所有患者的EBERs均为阳性。56﹪的患者LMP-1抗原表达阳性。
3 血清分析结果显示:7例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中EBNA-1 IgA和6例EBNA-1 IgG表现为高滴度;4例Zta IgA,3例zta IgG滴度升高; VCA-p18-IgA在1例患者,VCA-P18-IgG在1例患者中升高,;4例VCA-IgA复合物和2例EA IgA复合物滴度升高;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中, 5例EBNA-1 IgA和6例EBNA-1 IgG表现为高滴度;6例zta IgA,8例zta IgG滴度升高; VCA-p18-IgA在2例患者,VCA-P18-IgG在3例患者中升高,;3例VCA-IgA复合物和2例EA IgA复合物滴度升高。
4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中,10例Ki67阳性, 13例VEGF阳性,阳性率分别62﹪和81﹪;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中,阳性数分别为12和15例,阳性率分别60﹪和75﹪。
2结论:
1 手术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与发生在同一部位的非淋巴上皮瘤样癌相比,其预后更好,患者年龄也更小;另外,亚洲人群该肿瘤的发病年龄较西方人群更年轻。
2 对于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伴有淋巴结侵犯和局部复发是其不良预后因素。
3 病理类型(Regaud/Schmincke)、年龄、性别、吸烟、EBER-1、LMP1、Ki67、vEGF等指标以及EBV抗体在两种肿瘤中均未发现有显著的预后意义;抗VEGF的靶向治疗在淋巴上皮瘤样癌中有可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4 与鼻咽癌一样,EB病毒感染在淋巴上皮瘤样癌潜伏期-Ⅱ期起作用,临床上用ELISA方法检测EBNA和Zta可以取代VCA和队检查,如果两者均为高滴度,支持淋巴上皮瘤样癌的诊断。